浙江东阳民间信仰与礼俗音乐的地域特色研究
在浙江中部的东阳市,是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礼仪之邦。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辛勤劳作,开拓进取,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每逢元宵佳节,人们舞着花灯、龙灯,伴随着喧天的唢呐声、震耳的锣鼓声和鞭炮声,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以及生活的美满;每逢祭祀多有社戏,新建寺庙塑佛像或佛像择日“开光”,人们通过法器相伴的丝竹,表示虔诚的心意以及期望得到祖先的庇护和保佑的愿望;每逢庙会和节日,各方乡邻聚集一起,即兴而歌,诙谐滑稽,抒发的是喜悦豪迈之情。
一、东阳礼俗活动的表现形式
1.庆典礼仪与音乐
东阳民间多彩灯活动,每年元宵前后(一般从正月十二至十八)为彩灯活动时间。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活动高潮。彩灯的种类繁多,具体如龙灯。龙灯有板龙与布龙之分,东阳以板龙为著。这也是目前灯节最盛大的活动。灯笼罩造型千姿百态,花鸟虫鱼、亭台楼阁、仙释人物等应有尽有。迎灯仪式有:
(1)扬头:平日龙头被放置于仓库,灯桥则由各户自己保管。正月里从大家商定迎灯之日起,各户便重新编制自家的灯桥,由大伙推选的负责管年会的则请人选一吉日请出“龙头”,并将其装扮一新。“龙头”制成,先用红绸包住“龙眼”,后选择良辰吉日,行“开眼”仪式——解去包住“龙眼”的红绸,此时锣鼓班敲锣打鼓,场面欢快热烈。
(2)催灯:出迎之日傍晚,随着一阵紧密的锣鼓声,“龙头”在旗牌灯的引导下开始游村,以锣鼓、长喇叭为主演奏,高亢的喇叭声就成了“催灯”的信号。
(3)交灯:龙头游村一周后停于村中最大的市集场院,各户灯桥纷纷出门,在场院与龙头相交,联成一列。每户交灯后必放鞭炮,场面尤为热闹。
(4)正式开迎:前以火铳开道,继是由堂名灯、高灯、铜锣、长旗以及各种彩旗和手持香烛之头手等组成的仪仗队,仪仗队后就是吹打班,后紧随灯队。一般第一夜迎灯不出村,称作“头夜利村里”。次夜出村迎赛,两列或数列龙灯,时圈时奔,或滚或绕,左摇右摆,各现其技,各自的月班鼓吹高奏,爆竹齐鸣,迎龙灯活动达到高潮。第三夜,龙灯出迎郊野,挂山岗,转田埂,绕溪流,圈池塘,以祈驱除瘟神,风调雨顺。吹打班演奏的乐曲为《水龙吟》《将军令》《大过场》《小过场》等,乐声悠悠,热闹非凡。
(5)散灯:每晚龙灯结束后各户灯桥纷纷散去。
(6)摆斋:迎龙灯的最后一天,散灯后将龙嘴的龙珠取出,送至由龙灯管委会推选出的某户人家中。途中吹打班演奏《大过场》《小过场》《满江红》《状元花》等乐曲。接珠的人家必摆斋迎接龙珠。得龙珠者意味着这年能风调雨顺、事事平安。
每列龙灯,往往有数百桥。由大锣开道,然后是唢呐班,一般吹奏《水龙吟》《将军令》《倒春雷》等曲子。另外,在民国期间还曾出现了提灯的活动,这是在重大节日和盛典中进行的。近几年有的老年协会又开始了这种提灯活动,用大锣开道,不过仅限于村镇。
2.庙会礼俗与音乐
东阳市境内庙会众多。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百艺杂耍,各逞其技;商贾摊贩云集,南北杂货纷陈。东阳历史悠久的庙会有:三月三(黄田畈)、三月十一(楼西宅)、三月二十八(吴宁镇)、五月十三(巍山)、六月十一(千祥)、八月十三(横店、社姆坑)、八月十八(象岗)、九月十二(李宅、蔡宅)。庙会中最盛大的活动是迎佛和演戏。
(1)迎佛。庙会中的一种活动,尤以八月十三庙会为最。将庙中佛像抬出,或另塑小佛像于形如亭阁的佛轿中,绕街游行,香灯引路,乐队开道,旗、锣、伞、铳各式仪仗在前,继以纸马、神像,后有十字莲花、讨饭莲花、十二花名、七朵花、打花鼓、八洞仙、高跷队、大头舞等杂耍,狮子班、罗汉班压阵。
其中十字莲花和讨饭莲花统称为莲花落。表演方式为边走边唱,一会走成一个8字,接着又会出现一个黄瓜架的形式。演员的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常用的演唱牌子为《太平年》《靠山调》等。12花名是由妇女组成的表演队伍,边演边唱,从1月唱到12月。八洞仙则是取材于八仙过海里的八仙。大头舞则用《梳头歌》《和尚采花》等曲牌。
吹打班的音乐有《大过场》《满江红》《三五七》《花锣鼓》等。这是在首届东阳文化艺术节上亮相。这样大的阵势近年已很少见,而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民俗
活动的场合中。
(2)庙会戏。每逢庙会必要搭台唱戏,以增热闹。“庙会戏”,多为几个戏班在广场斗台演出,起码要演两天三夜戏。它招引四面八方的群众,对庙会贸易起着积极的作用。
3.民间信仰仪式与音乐
(1)摆茶。也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三。西宅胡氏系胡则书系,村中摆茶供祭胡公,供品乃米塑,以糯米、芝麻、绿豆、芒谷、赤豆五种粮食为原料,寓意“五谷丰登”,胶制粘合成狮、虎、象、麒麟、鹿五性,还有八仙屏风、凤凰台、魁星阁、滕王阁等,形象逼真,气势轩昂。西宅米塑以趋失传,1985年春节重放异彩。背景音乐一般用吹打班的“文曲”(也称细乐),笛子主奏,如《海棠花》《霓裳曲》等。
(2)清蘸。在早期民间凡去灾除祸,要请道士做清蘸,也称“做焰口”。如游桥、拜斗、驱鬼等民俗活动。演奏的主要有《劝凡魂》《香赞》《山坡羊》等。吹奏乐器除常用的管弦乐和敲打乐外,加有海螺、虎筒等特殊乐器。另外,还有施兰盆、翻九楼等活动,除了用清蘸的音乐外,还加入了昆腔。
解放后,各类宗教器乐活动,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而日趋淹没,但在“游桥”和“佛节”中仍在活动。
二、东阳礼俗活动中的音乐原生形态
东阳礼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音乐是礼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俗活动的外在形式和表达手段,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1.乐队的情况
东阳民乐,以民间吹打为主,称为吹打班。吹打者一是戏曲艺人,一是业余爱好者。吹打方式分坐、走两种。红白喜事和宴会上所奏的叫“坐吹”;迎神赛会、送丧出殡的鼓乐叫“走吹”。吹打乐曲有文武之别,用大唢呐主奏的称“武曲”,如《将军令》;用小唢呐主奏的称“文曲”,如《霓裳曲》。民间吹打由于活动简便,组散自由,因而流传广泛,久盛不衰。
目前,民间吹打班的组成情况:村村都有自己的吹打班,在吴宁镇竟出现了街道民乐团和老年协会民乐团两个乐队。较有名的民乐团有洪塘民乐团、许宅民乐团、王坎头民乐团等,他们曾参加省、地民间音乐会的演出。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铜管乐队,现在婚嫁乐队市场基本被铜管乐队占领,较有名的乐队有新世纪乐队、123乐队、银河乐队等。成员在8~10人之间,成员的年龄从20~50岁之间。乐队成员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到了晚上和休息时聚集在一起练习乐曲,切磋技艺,积累演出的曲目,随时接受各地或各种礼俗活动组织者的邀请参加演出,使得东阳市的农村乐队红红火火,发展势头强劲。
2.积累的乐曲
春节元宵、吉庆大喜:迎龙灯用《将军令》《水龙吟》《大过场》《小过场》;走马灯用民歌小调,如《五更歌》《孟姜女》《四季歌》《丰收莲花》。
宗教仪式:迎佛用《大过场》《花锣鼓》《小过场》《梳头调》;做佛事用《念经调》及婺剧中的《目莲救母》《唐僧取经》《造船》《送船》《四方络》等;做清蘸用《劝凡魂》《三皈依》《香赞》。
祭祀仪式:祭祖宗用《铜锣调》,兴岸用婺剧音乐《三五七》《二板》。
赶庙会:迎长旗、迎大旗、踩高翘、大头舞等用婺剧音乐《大过场》《牌子》《满江红》及民歌小调。
婚丧活动:结婚时用的是《花锣鼓》《四搭头》《花头台》或是铜管乐器吹奏《婚礼进行曲》等;送葬用的是《唱香山》《望乡台》《扳子》《二凡》《四搭头》。
三、东阳礼俗音乐的发展变化
“礼俗活动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记忆的信息载体,通过这个信息载体,不仅可以观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而且也可以体察到一次次社会变迁留下的印记”。同样,东阳礼俗活动的蓬勃开展和礼俗音乐的发展变化是与东阳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东阳教育发达,中唐为“婺之望县”,当代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名闻遐迩。旧时的东阳佛教盛行,庙会特多。因此,就有了礼俗活动蓬勃兴起和礼俗音乐的丰富多彩,东阳的礼俗活动以开展早、规模大、延续性长,在金华地区颇有影响,并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赖以生存与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综上所述,东阳礼俗音乐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它是深深地扎根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