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音乐剧的艺术特征
音乐剧是二十世纪欧美城市音乐文化现象,是工业文明与娱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音乐剧通俗易通而又富有人文思想,其风格个性张扬和思想自由,俗中见雅,关注平民生活,宣扬人性善恶。它把通俗音乐推至高雅艺术行列,是现当代音乐文化典范。
一、音乐剧历史发展概述
音乐剧界定历来众说纷纭,其原因在于音乐剧是一种内容与形式均十分多样的艺术形式。总体而言,音乐剧是从欧洲古典歌剧,尤其是喜剧、轻歌剧等形式演化发展而来的,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以表达普通人思想感情、揭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一种通俗音乐戏剧形式。这里强调的是音乐剧是俗中透雅的戏剧,这是与以优雅高贵的形式表现英雄人物的古典歌剧最大之不同。最早的音乐剧可以追溯到《乞丐歌剧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但真正的现代音乐剧形式在美国兴起发展。目前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是世界两大音乐剧中心。
早期音乐剧从宗教音乐、欧洲古典歌剧以及民间歌剧汲取艺术元素,音乐曲调取街头民谣,音乐与剧情无关。其中黑人音乐,如灵歌、布鲁斯(bules)、拉格泰姆、爵士乐(jazz)等对音乐剧音乐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音乐剧以剧情剧与歌舞剧为主。时至1927年,《演艺船》在美国首演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部音乐剧由“现代美国音乐剧之父”杰罗姆·科恩创作,该剧关注底层妇女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十二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音乐剧发展的黄金时期。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哈姆斯坦等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俄克拉荷马》、《天上人间》、《南太平洋》、《国王与我》、《音乐之声》是其代表作。佛雷德里克·洛依与阿伦·杰依·勒纳的《窈窕淑女》以及列昂纳德·伯恩斯坦和杰罗姆·罗宾斯的《西区故事》均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名作。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是音乐剧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音乐剧在音乐上有了新发展,摇滚乐等流行音乐融入音乐剧。这一时期英国音乐剧开始兴起,从而形成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的二元局面。现在耳熟能详的所谓四大音乐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均产生于这一时期。英国的安德鲁·罗依德·韦伯是当代最著名的音乐剧大师,他创作了许多音乐剧名作,如:《耶稣基督巨星》、《猫》、《歌剧魅影》、《爱的观点》、《落日大道》、《微风轻哨》等经典作品每年都在世界各地巡演,得到人们的公认与追捧。
二、音乐剧的艺术特征
1、古典歌剧艺术的继承
欧洲传统歌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了音乐剧以灵感与借鉴,甚至可以说音乐剧就是古典歌剧的继承者,尤其音乐剧早期表现的较为明显。早在莎士比亚以及莫里哀时期就有过戏剧、芭蕾与音乐结合的尝试。古典歌剧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与西方文化思维使得其在历史流变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吸纳现代时尚元素,推陈出新。欧洲古典歌剧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内趋力势必辐射其他后生的音乐舞台艺术,也自然成为音乐剧最初模仿的范本,从而导致音乐剧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古典歌剧始终不断给予音乐剧以丰富营养。
2、时尚艺术元素的吸纳
音乐剧有传统歌剧的音乐形式,但作了适应观众性改变。譬如,歌剧的宣叙调变换成音乐剧的对白,歌剧音乐繁杂的声部简化为合唱;传统歌剧的美声唱法被通俗演唱替代(严格地说应该是音乐剧纳入大量现代流行音乐),同时,传统美声唱法本身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声音的位置、气息)音色与传统美声有很大不同。此外,和歌剧相比较,音乐剧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及其乐器编制。例如:韦伯的音乐剧《耶稣万世巨星》中大量流行音乐的运用。同时,音乐剧还大量运用了现代舞蹈,现代灯光、音响、电子音乐、舞台美术等时尚元素,因此,现代音乐剧是时尚艺术、流行文化融合运用的综合音乐艺术形式。
3、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
音乐剧革新了歌剧的一些传统。譬如,(1)没有了宣叙调而带以对白;(2)表现的侧重点各异,有以舞为主的音乐剧,譬如韦伯的《猫》;有以歌为主的音乐剧,例如勋伯格的《悲惨世界》就是以歌为主;(3)歌唱形式多样,演唱方法也不仅仅是美声唱法。例如,《悲惨世界》音乐剧中既有美声唱法,也有通俗演唱,而《耶稣万世巨星》则完全用流行唱法。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音乐剧中音乐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整体而言,音乐剧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表演通俗化。譬如世界四大音乐剧中,《猫》是一部童话式作品,《西贡小姐》是一部女性爱情悲剧,《剧院魅影》以美声唱法为主,是“歌剧-轻歌剧-音乐剧”过渡的典范;《悲惨世界》代表着文学巨著改变音乐剧的典范。音乐剧长度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音乐剧长度都介乎两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为两幕,间以中场休息。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发展和戏剧冲突,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音乐剧属于表现主义,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如男女主角可在一首歌曲过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写实主义戏剧所不及的。
4、人文主义精神的传达
对人性与社会实质的直露表达是音乐剧艺术本质性征。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音乐剧百年发展历程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承扬了人性思想的文艺复兴。现代文明给了音乐剧新颖多样的时尚形式,人文思想则赋予了音乐剧真实深刻的高雅内涵。不论从《演艺船》到《音乐之声》,还是从《耶稣基督巨星》到《悲惨世界》,不论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多么异样、表演方式多么时尚,音乐剧都从内而外地凸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一种对人性精神世界的深度表达,以及社会本质的直接揭示。音乐剧关注社会底层,宣扬人类精神决定了其传达人文主义精神的艺术本质。总之,音乐剧运用多样化的形式表达普通人的生活与感情,具有后现代文化哲学的思想。同时音乐剧不拘一格的形式总是倡导一种人类的共同话题:对爱情与正义的讴歌,对人性真虚、美丑的直接表达。
三、中国音乐剧的思考
中国音乐剧一般认为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认为中国音乐剧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从二十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到四十年代的秧歌剧《兄弟开荒》、《夫妻识字》,六十年代的《刘三姐》等,再到八十年代中期的《现在的年轻人》、《火把节》、《芳草心》、《台湾舞女》、《搭错车》,直至近期的《我心飞翔》、《赤道雨》、《雪狼湖》。这基本上是中国音乐剧的历史脉络。总体而言,笔者认为艺术思想性是中国音乐剧主要不足。
1、思想深度的缺失
音乐剧是建立在现代文化与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基础上的现代都市文化现象,主题倡导自由、个性张扬的人文思想精神,内容现实,关注普通生活;形式丰富多样,雅俗共赏。中国音乐剧具有酣畅淋漓地直接表达,无拘无束的艺术表现的作品凤毛麟角。我们的作品缺乏对社会、对宗教、对人性的直露、彻底地刻画与揭示,总觉多了些修饰与做作。因此基于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
人文思想是音乐剧的艺术真谛。音乐剧之所以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除了时尚的表演与音乐,更重要的是作品对真情爱的表达。中国的音乐剧不需要模仿欧美音乐剧的套路,但思想性、艺术性是所有音乐的共同原理。由此,笔者认为我们不需要在名词上作过多争究,更不要用西方的名词来套用我们的艺术,我们需要做的是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比较是为了寻找差别与提升自我。我们不要总用西方的音乐标准来衡量中国的音乐。过度比较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畏缩怯绌,最终迷失自我,“走向西方”。
2、形式对艺术的削弱
在中国,音乐剧常被理解成为个一种商品,不需要深刻的通俗音乐文化的商品,能够好听、好看,可以赚钱就好了。欧美音乐剧虽早期作品有流俗之嫌,但从音乐剧百年发展历程来看,音乐剧不断追求艺术品位,极力做到俗雅兼备的艺术风格。音乐剧至真至善的艺术本质容易被纷繁多样的通俗的艺术手段所掩盖与至迷惑。刻意追求时尚华丽的表现形式,音乐剧只能成为华而不实的闹剧。中国音乐剧总觉花哨有余,淡定不足。
在中国,音乐剧常被解释为都市娱乐性的,市场运作的商业化的东西。固然,音乐剧的发展需要市场,商业化的确推动了音乐剧的传播。但商业性、娱乐性并非是音乐剧的艺术本质。若一味地追求娱乐性与商业性,肤浅的感官享受与金钱的铜臭则会把音乐剧变成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哗众取宠的作秀小丑,这不仅误解了音乐剧审美本质还无形中玷污了音乐剧本身。我们的创作总想迎合观众与市场而时尚多样,而把音乐剧变成流俗“四不像”。
四、结语
音乐剧作为现当代世界音乐艺术的典范,以俗言雅,达至雅俗共赏。这里的“俗”是其戏剧手段与形式,“雅”是其艺术思想。纵观百年音乐剧历程不难看出,但凡流传后世的音乐剧经典无不是“俗”与“雅”完美结合的作品。所以看待音乐剧不能流于形式,要把握其艺术本质。中国音乐剧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要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还有待时日。但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把握音乐剧的艺术本质,以借鉴欧美音乐剧经验与自我原创将结合为途径去欣赏、创作音乐剧。盲目地模仿百老汇不是中国音乐剧的道路,中国的音乐剧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表达中国人的真情实感,敢于揭露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美丑,用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用中国人的审美与艺术风格表达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态度。只有如此,中国音乐剧才能健康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需要音乐剧,人民非常需要音乐剧艺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为音乐剧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音乐剧的美好明天我们拭目以待。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