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在重庆第一关口回望一个时代的音乐往事

在重庆第一关口回望一个时代的音乐往事

  在青木关这座小镇上发生的旧事,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
  青木关,位于重庆歇马镇和凤凰镇的交界,曾经是军机要地,被誉为“重庆第一关口”。除了军事色彩之外,青木关更有着浓厚的战时陪都文化,是战时陪都的文化重镇。1940年,国民党政府在青木关成立了国立音乐院,这便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1945年,又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幼儿班,也就是后来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里孕育了无数优秀的音乐家,谱写出了无数经典美妙的旋律……
  位于青木关关口的一座小山崖上,立着一座三角形的纪念碑亭。碑亭简单秀丽,与周围的青山古镇浑然一体。碑柱为红色,极其亮眼,粗看亭子无甚特点,细瞧才发现镶嵌在其中的“音符”:亭顶为三个被剖开的半边提琴的造型,亭的三方亭脊和翘角为五线谱图案,是《黄河大合唱》的旋律。
  碑亭的中间地面上嵌着一块石板,详细介绍着此碑亭的由来。其正文曰:“国立音乐院,1940年成立于重庆青木关,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最高音乐学府。1945年增设幼年班。时值抗战,师生们住茅屋,点油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宣传抗战,为中国音乐事业,储育人才。抗日战争胜利,迁南京。建国后,以该院为基础,合并几个音乐院、系,于天津建立“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在古青木关关口岩顶修建纪念亭。乐亭虽小,志趣乃大。临风感怀,如闻民族之声在耳,如见一代音乐人意气如江河山岳,浩荡如斯,巍然如斯。谨记。”
  眼前的碑亭,仿佛是要将尘封在青木关的歌声和旧事纷纷解放出来,将一场过往的历史还原。而刻在这碑亭上的音符和志铭,彷佛一首被谱写的歌,向来者重新唱响属于青木关的那段岁月旋律。
  
  烽火中唱响希望
  
  1937年的中国,是一个极为混乱的年代,所有的人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就在这一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在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刚刚起步的中国新式教育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继东北之后,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的一些主要城市也相继沦陷,一些音乐院校纷纷撤往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流离失所,大批的音乐人才到处流浪,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一时陷入瘫痪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由已在重庆落脚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出面,于1940年成立了国立音乐学院,这也是第一所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音乐学院,也是国内最高的音乐学府。由于那时重庆市区已十分拥挤,且常常遭受日军轰炸,便选址在了青木关。
  当时的国立音乐院,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全国大部分的高端音乐人才纷纷聚于青木关。首届院长由教育部次长顾毓秀兼任,继而为杨仲子、吴伯超两位院长,国立音乐院聘请了江定仙、马思聪、刘雪庵、李抱枕、黄有葵等大批全国知名的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理论教育家担任教授和讲师,全院师生共有1000余人。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音乐学院也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师生们自行排演了曹禺的名剧《日出》;音乐院面向社会举办过音乐会,演出过《所爱的大中华》、《海韵》和应尚能作曲的清唱剧《荆轲》等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音乐作品。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论文联盟http://所有的人都饱受国仇家难的痛苦和颠沛流离的煎熬,一批批满怀热血的音乐人聚集在此,将全部澎湃的情感化为音乐,他们歌唱苦难,歌唱战争,同时也歌唱希望。
  
  山歌社:民歌挖掘缘起
  
  1945年9月,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组学生自己编著了一本音乐简谱《中国民歌》,其中包括蒙古民歌50首、绥远民歌85首、新疆民歌15首、青海民歌84首。著名音乐家,也是当时的国立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为这本书作序,他写到:“国立音乐院作曲组的几位同学,学习到了相当阶段,渐渐觉得了解西方作曲技术还不是民族音乐合理的出路,便转向本国音乐中间寻求作曲的材料。他们第一步是从搜集和整理民歌开始。他们的想法是在分析这些民歌之后,能产生出西方作曲学中所未曾加以特殊注意的问题。由解决这问题的尝试,导向民族音乐的途径。他们第一次搜集所得,缮印成了一本小册子。对于这本小册子的准备,他们曾发生无穷的兴趣。这种兴趣与期望,正在自然地发展之中。健全的萌芽,得到适宜的保养,可望结成有益的果实。”
  在此基础上,音乐院组建了“山歌社”。国立音乐院还举办了中国音乐史上首次民歌演唱会。民歌演唱会上演出了两组男声齐唱、三组男女声二重唱、三个女声独唱、三个男声独唱(共11个节目)。7位声乐组的男女同学和理论作曲组的张文纲担任独唱与重唱,6位钢琴组的同学担任钢琴伴奏,许多理论作曲组的同学参加齐唱,共演出一位老师和20位同学编配的31首经过编配的民歌。
  这样的民歌演唱会在我国是第一次。
  那一场演唱会热闹非凡,民歌的魅力在所有学生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质朴,婉转,深情,优美,轻松,诙谐,三言两语便表明其特色。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歌很快就打动了所有的学生,在他们眼前呈现的,俨然是一片音乐新天地。
  对于那场民歌演唱会,作曲家谢功成是这样评价的:“1945年4月23日,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在音乐院礼堂举办了首次‘民歌演唱会’,这种全部节目是‘民歌’,而且是用钢琴伴奏的‘音乐会’,在我国音乐史上很可能是第一次。”
  
  《康定情歌》从这里唱响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被誉为“中国第一情歌”的《康定情歌》,除了其优美动听的旋律,整首歌描绘出来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醉神迷。人们不但对于其中的张大哥,李大姐到底是谁展开了讨论,对于它的原作者,一开始也是个谜。甚至有人一直认为,《康定情歌》是出于西部歌王王洛宾之手。
  是谁写了这首歌?谁先将他唱响?人们开始了漫长的寻找。
  一直到1998年的时候,在一张早年的老唱片里,演唱者管夫人出现了。因为在老唱片的画面上,有一位女士的笑容。那么,管夫人又是谁呢?原来,管夫人就是声乐界的喻宜萱,她的丈夫姓管,因此她被人们称为“管夫人”。 在一些旧资料上,人们还看到了演唱目录,但是没有明确写明情歌作者是谁,有的写上了伴奏江定仙,而江定仙,正是当时国立音乐学院的教授。
  答案渐渐浮出了水面。
  原来,《康定情歌》的作者是福建泉州人吴文季。当时他是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山歌社的影响下,国立音乐学院的年轻学生们纷纷开始进入民间进行采风,而吴文季就是其中一位。1946年5月,吴文季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声乐系学习,当时,国民党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在甘孜驻有一支准备出征缅甸的部队,吴文季应朋友之邀,到该部队的青年军夏令营任临时音乐教官。这里许多青年士兵来自西康少数民族地区,吴文季根据这个特点,选择一些在重庆较为流行的康藏民歌和新疆民歌印为教材,很受学生欢迎,于是吴文季与他们经常一起到附近乡间搜集民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从这些青年学生口中听到的,关于珠峰女神扎西泽仁玛与康巴汉子郭达的美丽传说和康巴民俗风情,还有那最有特色的溜溜调。于是吴文季于1946年采集整理完成了《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改名为《康定情歌》,由著名作曲家江定仙配了曲,被著名歌唱家喻宜萱首唱,随即风靡全国。
  如今,当你经过惠安洛阳,会发现一块路牌,上面写着“世界十大民歌作者吴文季故居”字样,这首世界十大民歌,指的就是《康定情歌》。
  据了解,康定人曾经数次来过惠安洛阳,来到吴文季的故居,来到吴文季的墓前,感谢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曾经为他们作出的贡献。
  
  幼儿班:中国交响乐的摇篮
  
  发展中国的交响乐是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的夙愿,志在日后中国交响乐可以“与世界各国相提并荣”.而合格的交响乐演奏人才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因而,吴伯超于1945年在青木关音乐院大学部对面的山腰上,建立了国立音乐院幼年班。
  幼年班的学制是9年,建校的明确方针是让学生经过9年培育,毕业后组建成高水准的国家交响乐团。毫无疑问,幼年班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第一所儿童音乐学校,对中国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在解放之后中央乐团刚刚成立之时,各器乐部和声乐部的首席,著名交响乐家白哲敏,毛宇宽,田丰,几乎全部都来自当年这个幼儿班。青木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交响乐的摇篮”。
  直到如今,在这些老人们的记忆中,幼儿班依然鲜活美好,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同时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们在这里认识了贝多芬的悲怆和愤怒,莫扎特的天才和优雅,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伟大力量。在他们人生才刚起航的时候,音乐就作为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黄河大合唱》:国民党统治区公开首演
  
  烽火连天的时期,多位作曲家在青木关积极参与着抗战歌曲的创作和推广。现今的青木关纪念碑亭刻的《黄河大合唱》五线谱,是《黄河大合唱》的核心部分。这也是因为这首歌曲传出延安之后,率先在这里唱响。
  那是盛况空前的一天,1940年1月20日,《黄河大合唱》在青木关进行了彩排式演出。慷慨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混着人民的激情和壮志爱国的决心,久久飘荡在青木关上空。重庆音乐家名誉主席薛世民回忆,那一天给所有人带来了极大地震撼,很快的,同年秋,在璧山社会教育学院举行了千人大合唱音乐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至于当时国民党政府担心影响太大,派出特务在演出时候做出了诸多破坏。
  1946年暑假,青木关国立音乐院跟随民国政府迁至南京,与北平艺青音乐系合并,改称“中央音乐学院”。
  现如今,国立音乐院的旧址已经无处可寻,1995年,青木关政府曾经在旧址上建了一座 “国音台” 雕塑,雕塑由三个半边提琴合抱组成,寓意“国破山河在”,碑上浮雕再现了国立音乐院在重庆期间的历程。但在03年,渝隧高速公路将在雕塑位置通过,国音台雕塑进行了保护性迁徙,这便是今天我们所看见的三角形碑亭的由来。
  对于歌者来讲,音乐便是他们的灵魂,而在抗战时期,更是他们的希望。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青山绿水,不仅仅是抗战历史,更是飘荡在上空的,永不褪色的音乐精神,永不消散的旋律。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更新时间:
    重庆卫视《星电影》,打造中国第一电影时段
    重庆民营影视制作产业发展探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