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音乐周刊》公益形象大使 李健:人们需要精神力量,音乐可以这样
《音乐周刊》八周年了,李健跟《音乐周刊》的结缘也颇有些年份,用他自己的话讲,“听到你们说八周年的时候我有点恍惚,因为我还依稀记得《音乐周刊》当年创刊的情形。”早在2005年11月周刊的张山营音乐希望小学计划正式启动的晚会上,李健就以歌唱的方式为我们的爱心活动加油助威。
而说到“八”,碰巧李健与这个数字也有些缘分。除了农历生日恰好是八月初八,李健在今年的8月份也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个人演唱会。所以,这次邀请他来担任我们八周年的公益形象大使,实在当之无愧。
八年:成长是日积月累的改变 内心变得更强大
2001年跟卢庚戌组成组成“水木年华”,2002年又闪电般地退出“水木年华”,2003年以独立身份发表第一张专辑,李健出道显然不止八个年头了。不过,我们这次把谈论的时间锁定在八年之内,那么李健给自己这八年变化的最终概括就是——我觉得这八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更独立,也更自信了。
(q:《音乐周刊》 a:李健)
q:最近8年,时间给了你什么改变?
a:8年前是2004年,那时候我刚出过《似水流年》的那一张唱片。8年前的我不太会面对媒体,也不太会做采访,现在我就改变很多。别说8年了,其实八个月人都会有变化。可以说时间不是均等的,你可能在某个时间变化会特别快,因为某一个突发事件引起的,类似亲人去世或者突然间被更多人接受了,都会让你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其实是外在的改变,真正内在的改变还是慢慢积累下来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成果。我觉得这八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更独立,也更自信了。这种独立体现在性格上的独立,不再会人云亦云,不会妥协,也不再会轻易地迷失在某种风潮里面,我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自信是在音乐上自己越来越自信了,像以前我总怯场,现在在舞台上已经很淡定,或者说很从容了。这是我自己也很愿意看到的事情。
q:刚才说到的判断性,我觉得你在8年前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离开水木年华自己寻求发展,您就是态度很坚定的。
a:但是那个是缺少判断的,就是随心所欲。
q:那个时候是随心所欲,现在是理性的判断?
a:对。因为我那时以音乐为主,觉得为了音乐,需要我更自由,我就离开那个组合。但现在我有很多更理性的判断,当然前提还是热爱音乐的,是更成熟的。年轻气盛一定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我没有年轻气盛了,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个自信了,它一定是一脉相传的。八年前的我自信要从何而来?如果那个时候我很自信,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大、盲目了。我觉得我是最能代表内地歌手一步步走过来的,开始有点小观众,后来通过我的音乐,通过我不停地出唱片、写歌逐渐扩大和渗透,而不是从事件、绯闻什么的出名。当然春晚王菲翻唱《传奇》这个可能是我借了很大的一个力,但它终究是跟音乐有关的,是我的一个音乐作品,它不是一个绯闻、事件。我觉得现在人们的欣赏水平、欣赏口味是多元化的。以前人们只会欣赏口水歌,因为是有律动的,像《传奇》这样一个特别慢又很难唱的也能流行,就说明了人们的欣赏水平发生了一场改变。
q:《传奇》是2003年的《似水流年》那张专辑里面的,到现在也有八年多了。您那时候对它有特别的感觉吗?
a: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我最普通的一首歌。
q:所以后来您也没想过它又红了?
a:没有,不太可能。
q:那您现在喜欢别人老拿《传奇》这个事来问您么?
a: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也没有特别反感,因为它毕竟是我的一首作品。它本身就像歌名一样,也很传奇,经历了这么多年又炒起来。人们在短期内会经常提起《传奇》,但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可能会通过这首歌来认识其他作品,它可能是个入门。这次演唱会也会有它,但我已经不拒绝也不抵触,就像很多弹吉他的人一定会弹《爱的罗曼斯》一样。
八月:演唱会将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情感之旅” 现场效果会超过cd
也许就是因为有了充足的作品和足够的历练,李健说自己现在在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舞台,包括春晚都不会再紧张了。今年8月11日,李健又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自己的个人演唱会,而这次他显然也是有备而来,也很明显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情感之旅”。没错,李健把演唱会比作情感之旅,他说,他希望他演唱会上的每首歌都是一扇窗或一扇门,带这观众从童年到青年,甚至老年,让人体会到欣喜、沮丧、感动、不安、迷惘,这才是演唱会最身心淋漓尽致的地方。
q:您今年的演唱会在八月,跟我们这个“八”周年的主题又很巧的碰撞在一起了。八月到现在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开始筹划和准备了吧?
a:对。
q:那现在都在做一些什么筹划工作呢?
a:做一些希望能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我是一个以唱为主的歌手,不可能是办成以声、光、电为主的演唱会。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演唱会有什么卖点”,那我告诉你我的卖点就是——如果我唱的特别好、准备特别充分、运气也很好的情况下,我的现场效果会超过cd,超过录音室版本。这是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去说的,因为你就是来听我音乐的,而不是来看我跳舞那些东西的。
q:您的音乐都是比较适合静下心来去听的,以前在北京办的演唱会也都是在北展、保利、星光现场这种不太大的场子,那这次在工体场地一下大了很多,您觉得这个变化对您有影响吗?
a:也还好,因为工体是三面台,还是以音乐效果为主,不是说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让人群来,还是要以听觉为主。我的演唱会别人以听为主,当然也可以看,但一切都是为音乐做准备的。我不想让别人一直看着我的后脑勺,三面台声音也会更好、更类似舞台那样。音乐上可能会有互动,但我个人更希望观众能有看似平静但一定是要被打动、音乐已经抵达你心里的。因为感动度是我最追求的。很多人把全场齐唱作为一个终极目标,当然这并不是不好,但我觉得要更深一个层次,让那些作品去击中你,这是我追求的。
q:您觉得观众什么样的反应才是“被感动了”?
a:从观众的神情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我的听众他们特别了解我,他们不会在中间鼓掌。这个掌声也是有节制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特别能够等到一个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有时鼓掌看似很热闹,其实会破坏那个气氛。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q:您自己遇到过最感动您的歌是什么样的一首歌或者一个情景?
a:说心里话汪峰和郑钧的演唱会都打动过我。很多歌手也很棒,他们的作品是好听的,但很难深层次打动你,仿佛只有原创歌手才能做到这点,因为他能做的很统一。很多歌手唱的也很好,作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创作的),但你听完只能感觉到愉悦,真正打动你、让你感动和温暖的很少。反而像我在汪峰上海演唱会上听到的有几首歌特别打动我,郑钧也是。我还是希望能多在情感上有所触及,我觉得演唱会对于我来讲就像一个“情感之旅”,每首歌是一扇窗或一扇门,带你从童年到青年,甚至老年,虽然我还没有步入过老年,但是那个情感是一场场情感之旅,能让你体会到欣喜、沮丧、感动、不安、迷惘,这才是演唱会最身心淋漓尽致的地方。演唱会分两种,一种是情感之旅,一种是视觉之旅。可能只有一个人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那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既能够视觉上做到很炫,情感上也足够打动别人。
q:那您这次演唱会的选曲是已经发行的唱片当中的歌吗?其他您创作的歌曲要算进来吗?
a:当然是以五张唱片的歌曲为主,那还有一些唱片之外的也会选取进来。
q:您也出过翻唱专辑,这次会有一些翻唱曲目吗?
a:会翻唱一些英文歌曲,像斯汀或者保罗他们的曲目。中文歌也会有,我以前演唱会时也翻唱过,比如《在水一方》之类的。
q:有没有现在就能透露的曲目?
a:像《风吹麦浪》这样的歌一定会有,还有《传奇》啦,但我现在也有些配合不一样视频能够更直接、快速的引入到人们的情绪中的打算。
q:像《风吹麦浪》和《传奇》这些歌您都已经唱过很多遍了,那在这次演唱时是会保持原味的情感还是有创新的部分?
a:我还是希望每次演出都能有新的部分,编配和演唱上都应该略有区别。因为你也需要对自己挑战,要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就像最开始创作这首歌,充满了新奇和渴望去演唱这些作品。
q:现在还能保持当时那种新奇的心情吗?
a:很难,或者是说并不是总是能保持,要去靠自己去调动自己的情感。你知道什么时候最有新鲜感吗?是刚写完的时候,拿到录音室去唱的时候。那是最好的状态。所以好的歌手要把自己往回拽,拽回那样的一个情觉中去。
q:现在还有什么作品唱起来是有您说的这种感觉的吗?
a:分地点吧,我自己的作品在我演唱会时是最有感觉的。因为面对观众很容易激起共鸣,关键是有乐队。我们已经厌倦了跟伴奏带那种落后的演唱方式,只是有时商业演出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演出的乐趣在于跟乐队有一个随机的互动,有呼吸,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有条件好,我觉得我作品大部分我都很有欲望去唱。其实歌手个人在开演唱会的时候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真正如果唱得好的话,现场可能就会超过唱片,你有可能一两个音不准或者有些瑕疵,但那种细节的东西和真正能打动人的必须是现场,是live。唱片也很好,但唱片有点像假话,它没有生命力,因为它不会错。
q:可能现场没准有点小瑕疵反倒更真实。
a:当然。尤其是人,人也是这样。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是因为会有小瑕疵,才显出人性来。我去年做了12场个唱,去年在北京是在保利,那今年是在工体。我有一些经验了,或者说有一些累积一些现场的感觉。会有延续,但不会太一样。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个挑战,我希望赋予每一个作品一个新的生命力吧。比如说像《父亲》那样的歌,或者《风吹麦浪》这样的。我也希望通过新的编配能让我有信心去演唱。其实什么是最牛的状态呢?就是你在舞台先把自己打动,自己已经投入进去了,那个时候就很容易打动别人了。
q:那这次您也会唱《父亲》这首歌吗?会唱的时候常想起他吗?
a:会唱,经常会想起来,比如昨天(6月19日)是我爸的忌日,但是我也没有什么悲伤的。因为逝者已逝,唯有生者活的更好才是最大的告慰。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你要慢慢去接受这样的事情。这种事情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悲伤,所有人都要体验这论文联盟http://样的情感。没有什么,生活会一如既往的,时间也会安慰抚平这一切。没有什么长生不老的人。
八小时:生活应该回归简单
因为进入了八月份演唱会的宣传期,最近的李健也是马不停蹄的四处做通告、采访和宣传。不过他说这只是他工作时的状态,平时的生活里,他还是喜欢过的休闲一点,“浪费”时光,因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休闲。
q:说点轻松的吧,在近8个小时里,您都在忙些什么?
a:现在是下午18点,那就从早上10点说起呗。10点钟我刚起床,然后去吃饭,吃完饭量制演唱会的衣服,之后化妆、采访,一会儿再去理发,晚上去排练,然后明天就出发去其他地方了。这就是我今天的8个小时。
q:这是您平时状态的写照吗?
a:一段时间,因为老这么忙我可受不了。
q:那就是演唱会钱宣传期的写照?
a:对,我不太喜欢忙碌,我觉得生活的真谛在于休闲。
q:那您平时休闲的时候喜欢干嘛呢?
a:喜欢练琴,因为我最近在上课,重新学习古典吉他。我最近还越来越喜欢运动了,跑步、打羽毛球什么的。我觉得人的生活应该回归简单,简单是由细节组成的,所以也可以证明生活回归细节。我从小的教育告诉我,如果我今天什么也没干,吃吃喝喝一天就过去了,就应该有负罪感,但我现在觉得这没有什么负罪感,说得更惨淡一点,时间就是被度过的,或者说被“浪费”的,无所意义也不是一无是处,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大事才是生活。你吃一顿好饭,或者享受一下阳光,它也是生活的意义。生活就应该放松、享受。
q:在宣传期之外生活的脚步慢下来了。
a:不光是我慢下来,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慢下来。适当享受生活。有的人已经很有钱了,但还在追求财富,追求数字,最终这种人只会成为被财富绑架的人。
q:这是您八年来成熟后所感悟到的吗?
a:我只是觉得生活应该是多样化的标准,而不是一个普世的标准。比如说一个歌手商业性成功就算是一个成功的歌手,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歌手他商业性没那么重,但他也很棒。我们耳边应该有尖锐的声音,有建设性的见解,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像很多导演一样,很多导演他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能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人告诉他你这做的不够好。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q:这个也能普遍应用在音乐圈和娱乐圈吧?
a:当然了。你做得越好,可能对你说不好、提出意见的人会越来越少,但恰恰一个人是需要这样的。
q:现在你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还会有人改你的创作,或者指出不喜欢的地方吗?
a:在创作期我是不受人影响的,只会在出版之后愿意聆听意见。它是两个范畴两个层次的问题,在你创作上保持独立,保持自我是没问题的;在创作完成后你去听别人的意见,是另一层的问题。
谈公益: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公益
作为《音乐周刊》的公益形象大使,自然我们的聊天话题少不了公益。其实,早在2005年他就以歌唱的方式为我们的张山营音乐希望小学计划加油助威。而对于近期我们一直在做的马兰小学等公益行动,李健表示也很支持,同时还提出一个音乐人心中的小呐喊——音乐也变成了公益事业,音乐也需要被保护!
q:记得2005年我们举办的一次音乐小学的公益活动,也邀请您了。
a:对。挺好的,因为现在音乐确实需要更多的人去支持,这个支持还不能是空话。
q:除了以前那些,现在我们也在一直跟进马兰小学的一个公益活动。您对我们作为一个音乐杂志,一直在公益活动上有所行为有什么看法吗?
a:关注公益一定是好事,一个杂志能做的事是特别有限的,如果让做公益变得更有意义,事情无论大小,都以有效为第一己任,就是非常好的。这个事情可能很小,只能帮助三个人,但你明知道只能帮三个人,还恰恰把它实现了就是好的。没有什么公益是能够像一阵风一样覆盖所有地方的,那你就只有做一些最有效最实际的。《音乐周刊》所能做的,就要帮助那些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他很穷没有钱买收音机,你送给他一个收音机,这也是公益,这就是真正的公益。
q:非常谢谢您给我们意见。那么作为一个音乐人,您对公益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呢?
a:作为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讲,公益对我的意义更深了。因为音乐就变成公益事业了。
q:“音乐变成公益事业”是什么意思?
a:我们现在对版权啊之类的保护很难建立,或者说很难保护。在很多慈善行为中,音乐变成了公益品,去感染别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帮助别人,有很多有爱心、善良的人。但很少有人想过音乐这个产业可能像那些“被慈善”的一样,它可能更需要保护,更需要人们去关注。
q:我能不能把您说的话理解为现在音乐唱片业不景气?
a:对,不景气不是因为歌手,而是因为整个一个行业。包括政府的一些监督、立法。其实音乐行业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了,按理说它应该是最主流、很强势的,无论从它的普及性、参与性,其实电影都没法跟音乐比。但现在它成了一个边缘产业,一个困境。但我相信困境会解决的。我为一期望的就是等待解决的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q:您自己有没有一个让您自己的音乐跳出这个困境,或者是挣扎一下的想法?
a:歌手在这个行业是最没有力量,最无能为力的。歌手并不能因为环境是这样的就不做音乐了。就像我一样,我依然像以前一样两年出一张唱片,那今年第十年,我依然会做一个总结性的演唱会,依然坚持理想,依然逆流而上,这是我需要做的。不能因为环境的不好就停止创作,让所有的生活内容充斥着抱怨和无奈。你还是要积极一些,让那些该做什么事的人去做什么,歌手就是该唱歌,作曲家就是该作曲,政府机构积极立法去保护它,每个人都有分工。当然歌手可以呼吁,像前些时候那个“著作权法”就弄得很多人很愤慨,我也很愤怒,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法案。但是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歌手还是应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我今年是第十年以独立歌手的身份,出过五张唱片,那就意味着你可以开演唱会了。我有一批固定的听众,尤其是选择像工体这样有代表性的地方,一方面对自己,一方面也是对整个乐团的和喜欢你的人是一个交代,也是一种鼓励。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我依然还有可能去做大型演唱会,去做一个自己五张唱片的小总结,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人们需要精神的力量,音乐就可以这样。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