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

 据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部原乐器研究所调论文联盟http://查情况显示和《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记载,流传在我国云南的各类吹、拉、弹、打乐器有百种之多,它们形态各异、特色鲜明,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反映出各族人民的思维方式、风土习俗、审美情趣,并展示了深邃的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使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乐器性能有所改进,适应现代作曲技术创作及人们审美的需要,在大批乐器制作技师与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工作一度形成热潮,并涌现了一批优秀成果,这些改良后的少数民族乐器在乐器表现力,音域、音量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巴乌、吐良、葫芦丝、小闷笛等少数民族乐器,通过不断革新变化,已成为民族乐器中的明珠。改良成果为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使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时至今日部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在音量、音域、音准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乐器的物理属性等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提升。另外,从乐器制作层面来看,云南很多少数民族乐器其本身是个性很强的独奏乐器,如果强行对乐器音准、音域、音量按照现代乐队的标准进行改良,反而会削弱其本身的特色。若在尚不完全掌握改良科学进程的基础之上,对乐器采用新的制作材料,并参照西方铜管木管乐器的标准进行加键以扩展音域,增强音量,规范音准,反而会使乐器本身突出的个性减弱,这与乐器改良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如何在保持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原有音色、演奏个性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乐器制作技术、乐器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改良与理论、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民族音乐界当前的一个重要科研课题。
  一、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与现状
  据《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与原文化部乐器研究所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初期至末期,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乐器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上。在老一辈民族音乐家林之音、杨放、张宝荣等人的努力下,通过对彝族月琴、葫芦笙等少数民族乐器的摸索收集工作,整理出一批重要的文献资料(如对彝、哈尼、壮等各个民族的多种乐器进行详细、科学的绘图,同时对乐器调性、音位、指法作严格的标记,并将相关乐曲整理汇编成册等等)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这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探索阶段,在全国民族乐器改革工作蓬勃开展的趋势影响下,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事业蓬勃开展,涌现了一批改良的新品种。如吹管乐方面的改良巴乌将竹制簧片改为铜制簧片,有效移动吹孔附件的音孔来达到增大音量与演奏灵活的目的。拨弦乐方面如改良后的阿细三弦可以有多达五种的型号,能够组成一个简单的拨弦乐声部组,不仅能弹奏还能拉奏,善于演奏悠长的旋律。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虽然之前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许多研究工作被迫终止,很多成果被毁于一旦。但是在众多乐器制作技师、民族音乐研究者的努力下,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事业还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众多改革者吸取了西洋管乐器制作技术的环键原理,积极运用声学、物理学等交叉领域的学科知识,有效扩展乐器的音域,改善其发音的质量,提高了乐器音准保持的稳定性。如吹管乐改良作品加键七孔小闷笛,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赵立德在传统闷笛基础之上进行改良,参照单簧管的按键装置原理,在乐器本身增加两个按键,解决乐器演奏的生理问题,同时依据竹笛的发声原理,在管身下部增开一个笛膜孔,以提高低音的明亮度。为了提高音准的稳定性,还在哨与管身之间增加调音管,并在管尾设置了辅助持笛的笛勾。
  较之前两个阶段的乐器改良工作,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更加趋于理性。在主管乐器改良工作的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领导下,先后召开了多次乐器改良研讨会,对乐器改良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进行讨论,形成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宝贵意见,逐步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从单纯的技术实践转到与声学、物理学、材料学理论学科相结合的道路上来,并促生了一批性能优越、音色、音质上乘的乐器产品。如弹拨乐器中音“达比亚”、打击乐器玻璃钢定音象脚鼓便是与材料学、物理学、声学专家合作研发的改良乐器,不但从制作材料到制作工艺都有了较大提高,而且以较高的乐器性能获得了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在1989年10月举行的全国文化科技评奖大会上,由云南省提交的七个项目均获得了大奖,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云南省在少数民族乐器改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新技术、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乐器改良新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而言,并没有形成如80年代末期那种全国性的乐器改良高潮。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工作自开展以来至今,尽管涌现了如改革葫芦箫、加键巴乌、八方全半音月琴、改良“哦比”一系列性能优良的产品,但是改良工作开展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思考与深入比较研究,再加之乐器制作技术改进中不可避免带来的盲目性、随机性的影响,使得云南省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工作暴露了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过于看重改良指标,忽视保持乐器本身的特色。
  以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为例,乐改者多注意三个指标:扩大音量、增宽音域、规范音准。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由于一切以三个指标为改良的标尺,注重乐器本身在乐队合奏中和声、音乐表现力、稳定音准等方面的效果,从而有意识地削弱其乐器本身的特色(如减少乐器特殊性的装饰音吹奏技巧),采用新的制作材料(如改原先的竹制为合成材料、红木),使得改良后的乐器无论是从演奏特点还是音色个性等方面与改良前比较差异较大,丧失了乐器本身作为民族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原生性”的特点。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其次,改良乐器推广普及程度不够,这也是影响改良乐器成功推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荣获文化部科技创新奖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作品,至今能够推广并占有广大市场份额的恐怕已没有几例。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获奖产品在乐器性能、音色、音域上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不但吸收了西洋木管、论文联盟http://铜管乐器的环键原理,而且在具体的制作上有意识保持了乐器本身的民族特色,从乐器改良的角度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为何现在广大乐器厂商、乐器演奏者并不接受此类作品,以至于目前在市场上流行的依然是未改良的“原生态”乐器?究其原因,高昂的制作、材料、后续维修费用是其难于跨越的一道鸿沟,生产、后期维修随之带来的高额费用,专利转让费等诸多不便之处让众多厂商“望器兴叹”,这也是众多改良产品束之高阁,只能充当展览品的主要原因。
  最后,部分乐器改良产品还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当地文化的“跃迁”,改变了乐器固有的、世代传习的律制与乐学形态。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了“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计划的实施,以项阳、韩宝强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在云南当地曾对少数民族乐器及艺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他们调研报告中就指出,云南当地的乐器改良者基本上是新一代的音乐工作者,而非民间艺人。他们所受的教育,多是新音乐的观念。其一是欧洲音乐体系,其二是汉族为主导的音乐体系。由于在乐器改良时,自觉不自觉地受欧洲或汉族乐系的影响,从而使其固有的音律、乐学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失去了所属民族的特色。这种变化实际上已经对某些民族的音乐形态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该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造成文化的“跃迁”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改观,笔者在承担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时候,曾多次走访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制作厂商、工艺师,也曾在北京、上海的“国际灯光·音响·乐器展”进行过调研,就发现目前有部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制作依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制作技师、工艺师都是出自学院传统教育,在汉族、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乐器进行“规范音准”的改良,部分乐器本来能够具备吹奏、弹奏、拉奏双音、和音的功能为了“规范音准”而被去掉,这种不从本民族音乐文化形态视角出发去改良乐器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如果乐器改良者对乐器原来音乐形态不加以关照与保护,就会割裂该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使这些民族、族群、群体的音乐文化形态呈再生形态。因此,如何在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民族乐器改良与技术创新是乐改工作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建议
  著名律学大师、已故音乐学家缪天瑞先生曾认为乐器改良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四项影响因素,即音域、音准、音美和表现力。笔者对此深感赞同,抛去演奏者自身演奏技术、艺术修养对乐器带来的音乐美感与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不谈,笔者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应该分门别类,在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氛围中对照乐器不同的性能与演奏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同时注意结合、参考本民族文化传统与不断发展中的乐器制作技术,并积极推广实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应当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乐器改良工作。
  拉弦乐器方面,对某些不定音的少数民族拉弦乐器改良应重点解决其音域在音乐表现力的局限,扩展乐器的表现力。而在规范音准方面应该参照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让演奏者根据本民族音乐审美习惯进行灵活的处理,极大发挥乐器原生态的音乐美感与表现力。弹拨乐器基于少数民族乐队合奏的需要,应重点解决音域和音准两项要素,提升乐器演奏性能。如曾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改良中音“达比亚”,改良前是流行在怒族、傈傈族群众中的一种四弦弹拨乐器。形体稍小,音量较小,音质单薄,为了发挥其在云南少数民族乐队中弹拨乐群的作用,制作者改良了之前的制作工艺,参照其他民族弹拨乐器制作的经验,安置了音品及指板,由民间一组半八度音域扩展为三组八度音域(三十七音),并且方面转调,音量也有所提升。各个音区的音色都通透灵敏,并且由于琴弦材料的改进,之前弹奏音不准的现象得到了改观;吹管乐器方面,云南大部分吹管乐器为簧振乐器(如葫芦箫,巴乌、葫芦丝、哦比在发音原理上属于簧振动),对于此类乐器改良应对原有的和音、主簧管进行改进,加置调音装置,以保证乐队合奏需要,可以参照西洋木管乐器环键原理重新设计按键以扩展音域。云南少数民族打击乐器改良方面,由于与少数民族管乐、拉弦乐、弹拨乐发声原理不同,其改良应重点放在提升乐器表现力与提高乐器使用寿命上(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复杂多变的气候经常会使部分膜鸣、体鸣乐器炸裂),对某些定音打击乐器还要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音准(如定音象脚鼓)。
  第二,乐器改良必须与乐器制作研究、艺术实践结合进行。
  2009年6月5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两场改良胡琴演奏会,乐团向观众展示了其改良并广泛运用于实践的hkco环保胡琴,改良胡琴不但具有美学功能不变,物理功能提高的乐器性能,在设计上也体现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的观念。由于在听觉上共振效果良好,振幅加强与音域增宽,hkco环保胡琴展示了它高超的表现力。得到了包括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朴东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研究员等专家的一致好评。每件乐器的改良,都有专门的声学专家在乐器声学质量上予以把握,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广泛征求演奏员的意见,制作完成后,通过一线的演出实践来检验产品的优劣。从改良与制作的角度来看必须符合演奏者习惯与演出实际需要,装卸、维修方便,在演奏上并不会给演奏者带来额外的负担,方便各种高难度技巧的发挥。而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乐器改良必须符合现代音乐声学标准,因为乐器的音乐表现力与乐器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乐器的振动系统、激励系统、共鸣系统、传导系统会直接影响乐器演奏技巧的发挥及作品音乐风格的展示。从乐器声学系统角度来改良乐器,可以帮助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找到乐器发声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演出质量。
  第三,乐器改良需要充分借助科技的支撑。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乐器数字化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进一步改良和完善乐器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民族乐器数字化改良,打开了民族乐器与电子乐器融合的新的窗口,开拓出更为广阔的音乐前景。如罗兰创始人梯育太郎先生与著名音乐人卞留念开发的eh-10电子二胡便是民族乐器数字化改良的代表作。它可以通过电池驱动,在现场演出时无需考虑mic的摆放位置,可以稳定的还原二胡的真实音色,创造出更具魅力的二胡音色。除了可变式调音装置之外还有弱音功能,便于自我练习与教学的需要。由于优越乐器性能且复合现代舞台演出效果的需要,eh-10电子二胡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得到国际音乐界的一致好评。eh-10电子二胡成功的经验与技术同样也可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提供借鉴。数字音频技术有可能在不改变少数民族乐器本身个性音色的基础之上,对乐器音量平衡、音质、音色优化上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起到有效解决其演奏环境音效,提高舞台演艺水平之功效。同时数字音频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可以使乐器的乐器音律统一、转调方便快捷、调音准确、不改变乐器本来的形制特点并且适应现代作曲技术创作的需要。
  第四,乐器改良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及理论研究的支撑。
  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洋铜管、木管、弦乐等乐器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这个过程是与其相关学科——“乐器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外“乐器学”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为乐器表现功能的完善、乐器性能的提升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与西方相比,我们少数民族乐器虽有千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相关的乐器学理论研究仍然近乎空白,导致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技术含量、稳定性、标准化等多方面与西方完整体系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另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工作遇到的一个难题。笔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网站输入“乐器”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自1985年至2009年,就有发明专利913条、实用新型专利1620条、外观设计专利 113条之多,而其中有不少于200项是改良的少数民族乐器,但是时至今日被专业人士、演奏者、厂商、群众接受可以说寥寥无几,而被专业音乐团体采纳使用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很多少数民族乐器改良成论文联盟http://果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笔者在上文提到的部分国家部委获奖作品,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很多产品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光靠主管工作的云南省文化厅及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的研究经费无疑是杯水车薪,从乐器的研制、改进、鉴定、材料的购买都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这一趋势正逐步好转,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部分企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逐步通过项目立项来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进行支持,如财政部支持的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据库建设)、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与国外著名电子音乐公司合作开发项目等等。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更新时间:
    以“民族新兴音乐”为鉴,论陕北民歌的发展
    民族管弦乐队音色统一的思考
    中国民族管弦乐复调写作技术研究
    论少数民族艺术
    西部少数民族曲艺的艺术学理论价值
    荔波民间民族艺术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案例…
    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
    浅谈民族艺术特色与现代服饰的融合
    浅谈中国油画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气韵生动…
    杨丽萍舞蹈作品对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
    AIHEC的运行机制对我国民族院校艺术课程设置…
    探究我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