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音乐文化中的“新民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论文联盟http://化的趋同也成为一种必然。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种生活和娱乐方式。而大众音乐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在高科技时代大众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已成为了当代音乐文化尤其是都市音乐文化的宠儿。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就是当代大众音乐的主流。面对这样一种音乐文化语境,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民乐自然也不会被完全遗忘,被拿来成为了大众音乐文化中一个代表中国传统的构成元素。 一、 民乐在大众音乐文化中的应用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电视、电影等新的大众娱乐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影响,民乐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强烈冲击。在经过与大众音乐最初的碰撞、互相排斥后,民乐由于其难以割舍的艺术魅力最终还是吸引到大众音乐的制作、表演与经营群体,使民乐成为大众音乐文化中的新元素。 1、电视、电影作品中的“新民乐” 电视、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众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多电视、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令人陶醉的民乐之声。 以武术大师黄飞鸿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堪称当代武术电影中的经典,百看不厌,令人回味。你是否注意到了这部系列电影中的配乐呢?电影的主题是由中国古代民乐武曲——《将军令》改编而成;此外广东民乐以及莫扎特的einedoodlekleinenachtmusik也被采集改编。黄飞鸿电影中的音乐同西洋交响的结合可谓恰到好处,将中国古曲的魅力发扬到极致。柳琴、短笛、扬琴共奏,二胡、古筝、琵琶齐鸣,或悲愤、或深沉,有深情、有迷惘。赋予了电影音乐丰沛独立的生命。 《三国的黎明》又名(《英雄的黎明》)是日本著名音乐人横山菁儿之作,为长达7小时的卡通电影《三国志》的开篇曲,是音乐合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一次完美结合。音乐中的中国民族乐器有二胡、古筝、琵琶等等。日方为了制作精细,特意从中国请演奏员去日本全程参加录制。包括电影的所有风格都尊重了中国风格,配乐的主旋律一直由二胡来演奏,从主题曲的间奏,到各个主要配乐段落都是。而电影的第一部《英雄的黎明》,开场音乐更是古筝和合成器合作的精品!首先合成器的类似交响乐的旋律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接着日本东京男声合声团的合声缓缓而出,配合电影画面给大家一个特定的电影环境,而古筝演奏的主旋律在画面景色变换的时候出现,怀旧、舒缓的音乐让人在前面的激昂中得到了稍歇舒缓,由历史的大气转换到社会的风情。闭目倾听音乐时,有种金戈铁马血染征袍的冷兵器时代的悲壮史诗意境。《神雕侠侣》等多部武侠电视剧也都曾采用了《三国的黎明》的配乐方式。 2、网络游戏中的“新民乐” 游戏是当代年轻人的新宠,早期“中国传统音乐”成功运用于现代游戏中的案例,最为玩家所熟悉的莫过于金山西山居的经典武侠游戏“剑侠情缘”系列主题曲——《纵横江湖》、《天仙子》。《剑侠情缘》上市后,除游戏本身的质量吸引了不少玩家外,其荡气回肠的主题曲《天仙子》以及气势磅礴的插曲《纵横江湖》,也引来了另一批原本对此游戏不太热衷的玩家,令他们投入到游戏的原因只有一个——游戏音乐。这两首主题曲都由“游戏音乐第一人”罗晓音创作。 之后各大游戏制作商纷纷将中国民乐运用到游戏主题曲、游戏背景音乐中。这其中不乏有佼佼者,如“仙剑奇侠传”系列、“轩辕剑”系列等。在如今激烈竞争的游戏市场,除了画面、设定等因素,游戏音乐也成为了当今玩家考核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好似游戏的灵魂,可以诠释画面所不能表达的那些意境,让玩家感觉身临其境。 《剑侠情缘网络版2》在音乐方面的构思也可谓匠心独具,光是游戏主题曲就请了三位当红歌星演唱。游戏中大量采用了鼓、笛、箫、二胡、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还融合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乐曲,让玩家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游戏中以琴音作为攻击手段的峨嵋派俗家女弟子,在攻击敌人时,会出现伴随着名曲《高山流水》而攻击的特殊效果。此外,国内著名游戏“轩辕剑”系列也与中国民乐保持着密切联系。特别是《轩辕剑ⅳ》,游戏本身的水墨画风格再加上悠扬的民族音乐,让玩家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中国。 3、民乐的新形式——“新民乐” 所谓“新民乐”就是将现代手法和意识融入传统乐器的演奏。我们随便走进哪家稍大一些的音像店,总能看到醒目地摆在货架上的各种新民乐唱片和音像制品。从“十二女子乐坊”、“冯小泉曾格格”、“林月冉冉”等等,到超豪华发烧音碟《阿姐鼓》、《苏武牧羊》、《云之南》、《东方大峡谷》等等,新民乐的节目在传统民乐的地盘上正占据越来越显眼的位置。从一些新民乐的音像制品中看到,很多新民乐作品的演出,均以斑斓绚丽的彩灯、现代抽象的图案背景、变化多端的激光、翻卷的干冰烟雾来烘托气氛。在一些音像货架上,像《茉莉花》、《敖包相会》、《小河淌水》等民歌名曲,都有“爵士版”或“摇滚版”。摇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滚“刘三姐”、电声《绣荷包》、爵士乐演奏广东民谣《落雨大》,萨克斯吹起《茉莉花》,民乐乐坛好不热闹……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舞台与生活,都有机地融为一体了。作为最早与境外唱片公司合作的音乐人之一,张维良的《天论文联盟http://幻箫音》也为很多音乐爱好者的片架所珍藏。浓浓的异域风情,精湛的艺术质量,精美的制作水准,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扬。他推出的两张新唱片《红叶》、《茶禅一味》,首先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发行,赢得了相当好的市场。总地看,凡是在市场上成功的,受到消费者喜爱的新民乐,都是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本,从传统民乐中寻找素材并利用现代国际创作技法进行深度创作的作品。 从以上民乐在大众音乐文化中运用的新形式可以看出,民乐通过在创作方式、表演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以大众音乐文化的新形式的出现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以非主流的形式推动了民乐的发展。 二、大众音乐文化中的“新民乐”之形成缘由 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兴起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的传入和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普及而出现的。在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民乐的采用是经过了否定之后,才得以肯定并加以运用的。 1、“寻根”意识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中西文化全面接触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型的社会文化与现代经济、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的极端禁锢与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大解放之间都形成巨大落差,这造成个人文化价值观的剧烈变化。“人们失重的心态和社会之间直接对话产生了现代社会中虚无、浮躁、焦虑、喧嚣和自恋表白的大社会心理。”普通大众当中已经很少有人肯静下心来去仔细体味蕴涵在传统民乐、高雅音乐、严肃音乐当中的意蕴了。大众音乐文化的参与性、通俗性、活力感为大众寻找到了新的娱乐形式,符合当时普通大众心态。所以,大众音乐文化迅速成长为社会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传统民乐由于其传统而陈旧的内容与形式,在大众音乐文化形成之初几乎被大众所抛弃。在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锢之后,大众的反传统意识达到极致,所以,传统民乐遭到抛弃也是情理之中。然而,当大众音乐文化在中国经济的复苏中稳步发展之后,大众原来失去理智的反传统意识逐渐开始冷却,世纪之交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化,带来人们对文化的反思,因而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文化则必须多元化,尤其是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消失之时,对传统文化的挽救、传承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部门的头等大事。毕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而民族文化的缺失则会使人丧失国民性。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文化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断裂。近年来,文化的多元化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迫切要求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从世界音乐发展的走向看,欧洲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日渐衰微,欧美作曲家在困惑和探索中不断向东方和其他非欧音乐汲取灵感并期待能够与之对比的非欧音乐的诞生,为中国音乐到传统中寻找灵感提供了动机,于是大众音乐文化开始披着“流行音乐”的外衣,却传达着“寻根和怀旧”的情绪。民乐在大众音乐文化中的大量出现正是顺应了这种文化寻根的心理需求。 2、音乐商品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繁荣是以“百花齐放”为特点的。当音乐被赋予商品价值,工业化生产、流水线操作必然会损害音乐的艺术本性和艺术价值。(这也是当前乐坛要产生一首雅俗共赏、皆大欢喜的作品越来越难的原因之一)。音乐受众由于视野的扩大、品位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喜新厌旧”。音乐商品市场急需各种各样的“新鲜血液”的输入,来挽留和吸引不断分流、不断流失的音乐受众。当中国广大的市民阶层群体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重新发生兴趣后,这一情况对于音像商人来说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他们必然地要去迎合与满足这一需求以从中渔利。民乐这时出现于大众音乐文化中,无论是对于商业演出的组织者还是音乐受众来说,都是一场“及时雨”。它的出现填补了民乐市场的一个空白,再加上良好的市场运作,民乐火爆音乐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世界文化要求多元化一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文化同样也需要多元化构建。古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任何事物只有在多样而统一的辨证关系中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就民乐的发展而言,专业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和表演虽然引领着民乐发展的主导方向,而大众音乐文化中的“新民乐”形式则是对民乐发展的非主流但却是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构成民乐在当代社会中雅俗共存、雅俗共赏的立体式发展局面,推动民乐的健康而丰富的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