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民族声乐经典作品 人文价值 审美价值
论文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宛如一阵春风吹过。全国社会各个方面出现崭新的面貌,民主自由的气氛日益浓厚,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社会和生活,歌曲的创作更加强调了中国民族风格与特色,人的真情实感重新回到歌曲中来。与“文革”时期的作品相比,这时期的民族声乐强烈地追求真实,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展现人性的质朴与纯真,人们感到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作品中活生生的人,个人的情感,人的爱情、友情、乡情、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向往都以崭新的面貌表现出来了。这一时期人的价值与尊严、自由与理想、精神与欲求的回归上,歌曲用形象、生动和直接的表现形式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人民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凭借勤劳与智慧,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写下了辉煌而繁荣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宛如一阵春风吹过。全国社会各个方面出现崭新的面貌,民主自由的气氛日益浓厚,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社会和生活,歌曲的创作更加强调了中国民族风格与特色,人的真情实感重新回到歌曲中来。与“文革”时期的作品相比,这时期的民族声乐强烈地追求真实,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展现人性的质朴与纯真,人们感到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作品中活生生的人,个人的情感,人的爱情、友情、乡情、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都以崭新的面貌表现出来了。这一时期人的价值与尊严、自由与理想、精神与欲求的回归上,歌曲用形象、生动和直接的表现形式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词曲作者们迸发出极高的创作热情来讴歌时代、赞美生活,加速了人们这期间审美意识转变的进程,创作的许多经典声乐作品都是非常具有人文价值的。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歌曲的人文价值体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声乐作品,着重表现人的主题是讴歌人的尊严和解放,提倡人性和人情美等内容,是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一大特色。如尚德义的《老师,每当我想起你》,谷建芬的《那就是我》,徐沛东的《我像雪花天上来》,等等,均以其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描绘和优美的旋律充分地满足了人们抒情与心灵释放的需要。在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集成”编辑工作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又形成一次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高潮。同时,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也更加全面、深入、细致。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伟大国度,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形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感情表现、言语特征等的音乐语言,汇聚成为八十年代艺术歌曲创作者们取之不竭的、蕴含着丰富创作养分的音乐宝藏。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民歌也充分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如八十年代初期,白洁作词、王和声作曲的《草原夜色美》,歌曲以婉转动听的旋律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歌词,通过对草原夜色的赞美,抒发了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歌曲悠扬的旋律线条和衬词“啊哈嗬”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浓郁的蒙族民歌的风格。还有发表于《音乐创作》1986年第3期,由张世荣作词、樊祖荫作曲的歌曲《牧野的早晨》,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似一幅优美淡雅的风景画,通过对草原晨曦的描画,歌颂了牧民幸福、温怒、欢腾的生活。再看发表于《山东歌声》1982年第1期,由孙洪威作词、金西作曲的《请到沂蒙看金秋》,歌曲通过对革命老区沂蒙山区金秋时节如画如歌的风景的描绘,表达了沂蒙山区人民在获得大丰收后心中充满欢乐、自豪、喜悦的感情:歌曲节奏欢快,热情活泼,不论是歌词的语言还是旋律都具有浓郁的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再如创作于八十年代后期,由倪维德作词、魏巍作曲的《哈达似的白云》,整首歌采用了西藏民歌的音调,具有浓厚的藏族特色。
有些歌曲也体现着其特殊的人文价值。“人文”其实并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我们常言的“素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诚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最朴素的层面,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都可称为人文。具有价值的美好的人文都可以称之其具有人文价值。”
比如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这首歌曲用凝练的笔触、浓郁的感情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限忠诚。歌曲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流传,是音乐会必演曲目。它以祖国母亲为题材,运用线条细腻的音乐语言,通过深沉而宽厚的演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不仅是作曲家、词作家,而且是全国人民对祖国慈祥母亲的爱戴之情。
《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的真挚感情。
这首歌在国内多次获奖,在国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这首歌写出了中国人深沉的爱,爱大海、爱故乡、爱祖国、爱母亲、爱生活,它是人们爱的寄托。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这一时期众多歌曲中一首优秀的歌曲。作者将我国南北方民族的风格糅和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极为生动而朴实的音乐主题,富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生动地描绘出了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后所带来的兴旺景象和广大农民喜气洋洋,对农业实行现代化前景充满希望的心情。这首歌的音乐语言生动、曲调新颖、健康向上,因而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反映农村题材的一支优秀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也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优秀歌曲。其歌词淳朴秀美,歌曲旋律流畅抒情,特别是采用了圆舞曲的结构,更为歌曲增添了艺术魅力,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八十年代初期风靡全国的歌曲。“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唱,而且至今印象深刻。为什么?因为不仅当时他们都属于“年轻的朋友”,而且诞生的背景特殊,加上旋律优美,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催人向上,令人终生难忘。
《难忘今宵》,作者只想大年三十除夕晚会,家家户户的人都是要看的。各家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是中国人都把这一天晚上安排得最温馨、最高兴。团聚、祥和、祝福,大概家家如此,要概括和表达这时人们的感情,认为亿万人最一致的就是这句话:共同祝愿祖国好。这个“共同点”,引发了作者创作的“兴奋点”,很自然的,就有了第一个句子“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干什么呢?“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再转而又想,这是咱们中国人最吉祥的一个夜晚,再来一段吧:“告别今宵……”就是这么简单,《难忘今宵》诞生了。这首歌的歌词言简意赅、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其旋律优美、婉转,颇具有抒情色彩,表达了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意愿。
《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一咏三叹,字句凝练。词作者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新中国成立后,侨务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华侨华人的地位与作用并未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在十年动乱中,“海外关系”甚至被视为“反动关系”。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拨乱反正,一大批如《我爱你,中国》正面反映华侨华人的文艺作品破土而出。“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这曲《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
《军港之夜》、《海风啊海风》、《在那水天相连的地方》等,从这些旋律里我们能听到海的风,海的浪,海的心跳,能感受到海军的苦、海军的甜、海军的情怀。作者刘诗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脉搏,而且感受到人海的脉搏。1988年,社会处于一个人情淡漠的时期,一个上中学的小女孩肾坏死,需要大笔钱做换肾手术,她幸运地得到了无数好心人的帮助,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朵小小的浪花激起了作曲家的千层叠浪。一种对爱的感动和对爱的期望,他挥笔而就《爱的奉献》,打开了无数人紧闭的心门,点亮无数人尘封的心灯。祖国的成长中也有苦难,大海的性格中也有狂暴,水兵的生活里也有艰苦,人情的感受里也有淡漠。然而更触动刘诗召的是恢弘的景象、轻柔的意境、浪漫的心情和温情的感受。因为他知道光亮更具穿透力,真善美更有震撼力。
这些歌都从歌词、旋律、含义上深深地体现出其浓厚的人文价值,或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对幸福生活的讴歌,或对人心的赞美,或对军人的崇敬。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典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
二十世纪后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速度迅猛,文艺也出现了空前的民主和层出不尽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老百姓在这一阶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市场经济这个有力的杠杆作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过去整齐划一的模式,传媒技术的进步、现代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沟通的方式,使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出现了个性化倾向。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看,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在中西文化进入了大交融的时代中,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声乐已不能被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完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声乐以其特有的规则,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增强了它的竞争能力。民族声乐在其发展中选择了自己美的追求及欣赏习惯,同时它又来自于人们变化了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映出的审美感受。
一个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状况,思想与文化思潮,以及时尚潮流,等等,无疑会对音乐家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思想意识、审美趣味等产生影响。在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自然地会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时代风格是一个特定时代的音乐家们在其创作中由某种共同的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审美理想和相近的艺术手法而构成的共同的艺术特色。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期,这场变革从经济基础蔓延到整个上层建筑,几乎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革,既是我国当前物质生活的基本特点,又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本特点。这种变革体现在音乐家身上的则是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在每一位音乐家身上的表现不尽相同,但由于这变化发生在同一个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因此我们仍可看到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变化趋势,即音乐家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对音乐艺术主体性认识的加强。随着这种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主体性认识加强,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工作者一方面揭示处于新时期变革中的人们真实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入作曲之中。作曲家们以人们熟悉的民歌、小调为素材,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手法,创作出的旋律和伴奏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的个人风格:从主题内容上讲,有怀念革命领袖的,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补衣歌》等;有歌唱幸福家园的,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有赞美幸福爱情的,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等。
作曲家尚德义运用花腔艺术,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所体现出的个人风格。如《火把节的欢乐》,作曲家准确地将明快、活泼的彝族民间音乐“弦子”流畅的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音型贯串歌曲始终,经过提炼、加工,将彝族民歌的旋律特点与花腔华丽轻快、玲珑剔透的音质巧妙地结合,别有一番风味和特色。他的创作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自八十年代以来又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体现出了这一时期非常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如孙中明作词、陶思耀作曲、邹建平配伴奏的歌曲《啊!中国的土地》,主森作词、周德明作曲的歌曲《报答》,高泽顺作词、陆祖龙和王晓君作曲的歌曲《长城永在我心上》:任志萍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曲《多情的土地》,万磊峰作词、施光南作曲、吴慰云配伴奏的歌曲《奉献给亲爱的祖国》,王持久作词、朱嘉琪作曲、张巍配伴奏的歌曲《古老的歌》,小光作词、谷建芬作曲的歌曲《那就是我》,王晓岭作词、延生和刘庄作曲的歌曲《我爱你,祖国的明天》,苏阿芒作词、敖昌群作曲的歌曲《我爱你中华》,张葬作词、秦咏诚作曲、伊彬配伴奏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曹勇作词、士心作曲、樊祖荫配伴奏的歌曲《我们是黄河泰山》,朱桦作词、刘青作曲、周也乘配伴奏的歌曲《献给祖国的歌》,等等,这些歌曲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的那种纯朴而炙热的激情,又表现了新时期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真挚情感,以及那种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富于进取的精神面貌,这类艺术歌曲在整个八十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小光作词、士心作曲、周也程配伴奏的歌曲《你会爱上它》,歌曲旋律带有青海“花儿”的音调特征,使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区音乐的风格特征。再如朱嘉琪创作的歌曲《古老的歌》,歌曲旋律具有鲜明的四川民歌的韵味;黄向柏作词、崔三明作曲、严竹顺配伴奏的歌曲《故乡的小路》,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充满激情,有着鲜明的朝鲜族地区的民歌风格,这些优秀的新民歌声乐作品,不仅使听众耳目一新,而且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升华,又充满新的意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演唱家,许多歌唱家是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他们的个人风格体现出了这一时期非常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或者说是中国民歌和具有民族风格创作歌曲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演唱家,如殷秀梅、董文华、彭丽媛、张也、蒋大为、阎维文等,他们的美学风格和演唱技法日趋完善,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全新的提高,从而使民族声乐向着高层次、高水平发展迈进。他们演唱技巧高超、方法灵活多样,以高深的艺术修养来准确地把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再现音乐形象。
彭丽媛,著名民族声乐歌唱家。她是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首位硕士研究生,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以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喻户晓,是当代民族声乐唱法的杰出代表。她的演唱发声位置高而靠前,音色明亮、甜美,采用整体共鸣,风格亲切朴实自然。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演唱中,她结合科学的气息、共鸣、位置等发声技巧,综合运用多种民族民间音调因素。如:第一句“我们的家乡”开始的高音五度跳进用高位置共鸣、喉头稳定的技巧结合在“家”字上的甩腔音调,音色既轻松明亮又带有梆子腔的特色;而在后面的“一片高粱”处则配合旋律走向用南方戏曲的拖腔韵味演唱,并在歌曲一、二段的结尾处吸收了我国民间真声换假声的唱法,声区转换自然、不露痕迹;在演唱曲尾的高音g上则运用了明显的打开喉咙、深且有力的气息支持等专业学院派技巧,使全曲的演唱具有清新的乡土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感。
李谷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演唱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声音明亮、吐字清晰,风格秀气柔美。她在歌唱中使用的“轻声”、“气声”曾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早期的学术界引起过争论,但在人民大众中深受欢迎。例如在她在成名作《乡恋》中,使用充分舒展的拖腔,以带着轻声、气声的的腔调吐字发音,将歌曲从高音区层层跌落,最后消失于朦胧的鼻腔哼鸣。从她的歌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从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过渡的痕迹。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演唱特色、人文特点都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巨大改变对词作家和作曲家还有演绎者的创作观念、审美倾向的影响和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多样性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则反映出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编.全国民族声乐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李晓貮.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王平.歌声中的祖国.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8.
[4]韩勋国编著.歌唱教程.武汉测绘编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