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强烈的创造意识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尤其美术专业工作者,其个性素质和创新意识是发展和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培养精神自由、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美术人才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指出:“处于伟大上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在步入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竞争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检验我们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界对美术创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无体系可言。随着现代社会飞速进展的需要与文化知识结构的改变,我们应针对当前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美术教育之现状,努力使仅仅重视技能、审美及品德的培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自我表现能力为基础出发点,同时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将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
一、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断探索与求新;“造”就是在一个不重复的基础上建立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它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表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随时随刻在欣赏着美,而且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一个新的美的可视世界。
“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性的。美国著名心理学与创造学家吉尔福特(gulfofd)首先提出此主张,意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的答案。他把创造思维能力分为六个主要成分:
1.对问题的敏感度;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一个学生如具备了上述能力特征,应该说他的思维路径是多向的。发散思维通过它的实践性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并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它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应有的地位。在日益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美术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创造才能。
上世纪50年代初,罗恩菲德关于创造力的论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从而出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60年代以后,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理论首先在美国的美术教育界兴起。它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训练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技巧。从而出现了现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与创造力紧密地结合起来。70年代,艾斯纳的“本质论”理论,把美术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的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内容:
50至70年代,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曾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主要是指导学生的创造方面,并不包括美术课的整个领域,而且当时对于“创造力”的涵义也没有真正理解与运用。
我国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把创造才能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质量,加强人的创造力,需接受全面的教育,而美育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促使学生在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社会意识成长等方面合理发展,并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美术创造性活动受多种条件制约
1.学生生理特点
人类通过对自身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功能的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开发右脑功能,发展形象思维相当重要。这对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美术创造教育活动中,这个因素更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美术教育正是运用它的形象特点结合少年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视觉和行动的配合”,以促成他们的生理成长与创造思维的创造力的形成。少年儿童由于自身思维、身体发展状况、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不同,相应对美术的理解与表现也不大一样。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将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涂鸦期(2岁至4岁)、前图式期(4岁至7岁)、图式期(7岁至9岁)、写实萌发期(9岁至11岁)、推理期(11岁至13岁)和青春期,概括地把儿童由无意识“涂鸦”状态下向推理性、有意识、具有空间写实美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赫伯·里德在他所著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所引述伯特(cyril burt)针对儿童美术不同阶段的划分更值得重视与参考。
从儿童到成人,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以开启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是普通存在的,而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都需要形象思维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而美术教育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直觉产物。认真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及成人的美术教育,在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尤为重要。
2.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通常能提高创造力,也能够抑制创造力。创造力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适宜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环境背景给予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定的环境所规定;同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创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教育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
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将环境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一个可行的世界;{2)一个实用的示范;(3)优先的问题。
学校环境应是一个首要问题。学校环境应该自然,校园的设计建设应该符合良好的美学标准,从建构及外观上应是一个美育的单位。它对学生的审美的确定、思维与心理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蕴于自然环境之中的不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创造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儿童的造型观念在本国文化环境中形成某种定势,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有可能是一种新奇的表现手法。因此,文化交流对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创造型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以兴趣培养和启发思维为主。
(2)放弃权威态度,注重倡导学生相互合作。提高群众创造力。
(3)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4)通过让学生回忆、联想等方法,并运用感观刺激,从多角度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
(5)推迟对学生不太成熟成果的判断,鼓励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完成,并让学生能自己独立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与成果。
(6)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让学生对自身的周围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与表现力。
(7)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尽可能作大量大胆的新鲜思考尝试。比如不同要领与观点的借鉴、材料工具的运用等。
(8)注重对学生挫折(特别是在创造上)忍受力的培养。
三、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途径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要改变在教学中传统美术教学只偏重技能传授的单一不变模式,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中动。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充分采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有名人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创新正是艺术的生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2.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灵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贵在创造,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造……。。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促进生长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内容的作业,几十张作业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面孔和特点的画面,其中很有可能正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允许鼓励学生对艺术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研究和探索中追寻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将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艺术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美术教学中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创造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中重要一环。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评分模式,评价要鼓励探索和创新,杜绝平淡和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的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的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尹少淳《更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美]罗恩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芙术出版社,1994.
[5][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7]吴冬声《创造性与生命力》[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