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泥塑基础教学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方法,认清雕塑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空间概念,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也要有所区别。这可以培养学生对形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塑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严格的造型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 键 词:观察 结构 空间 体积 塑造 整体
在泥塑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形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严格的造型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训练过程中,须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方法对泥塑基础教学尤为重要和关键。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些学生抱怨,他们在面对在空间中的对象如何去观察形体和塑造形体时显得不知所措。其实,是学生没有学会正确的立体观察方法和塑造方法。雕塑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也有区别。绘画的观察方法是从平面的空间概念出发,是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视点上观察对象,在平面上塑造二维空间造型。而雕塑则相反,它是从立体的空间概念出发,多视点的观察对象,在空间中塑造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区分雕塑与绘画两个不同的空间概念,理解形体的长、宽、厚三度的空间关系,树立整体的立体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把形象表现得准确。
一、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关于基础泥塑的整体观察曾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三三观察法”。
1.前后左右观察模特;
2.上、中、下看;
3.三距离看(近、中、远看)。
其实,不论是雕塑还是绘画,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往往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进度的快慢成正比。在基础泥塑的训练中,树立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改变习惯的绘画平面的观察方法至关重要。如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对于初学雕塑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雕塑与绘画在观察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二者都强调一个整体观察;不同则在观察的视点不一样。即一个是从平面的空间概念出发,一个从立体的空间概念出发。雕塑专业的学生在考前从未接触过雕塑,都是从绘画开始入门的,在观察方法上仍然保持着固有的绘画的平面观察方法,往往只盯住一个视点,观察视点较窄,局限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所以,初学泥塑的学生,面对在空间中去塑造立体造型时,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他们对过去固有的平面观察方法在写生中面对立体的造型时经常容易感到不适,因为他们仍带着绘画的平面观来观察一个在空间中不断转动的立体的造型。而这些问题往往也容易出现在一至二年级的阶段,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些弊病。主要原因是:(1)在泥塑写生时,有些学生仍未摆脱二维平面的空间概念,仍受二维平面空间意识的影响,没有形成三维的立体的空间意识;(2)有些学生习惯一个视点观察对象,不习惯在空间中多视点的观察立体的造型,没有完全从二维的平面空间概念转化到三维的立体空间概念中去;(3)一些学生整体观察意识不强,拘泥于细节,缺乏整体的观察方法。所以,存在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整体观察方法的缘故。要克服这些弊病,就要首先明确绘画与雕塑在空间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的关系,明确绘画属于平面二度空间,雕塑属于立体三度空间。在写生中让他们树立整体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运动中观察对象。同时,让他们学会体会形体与形体之间本身的厚度和体积,并时常提醒学生退远观察,养成全方位观察形体的三维空间,摆脱习惯的平面观察方法而运用整体、立体的观察方法。树立整体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与雕塑造型艺术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规律。
二、立体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泥塑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理解与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涉及雕塑,从绘画的平面空间过渡到雕塑的立体空间,仍受平面空间观念的影响。在低年级学生泥塑头像写生中很明显地暴露出有些学生对立体空间的平面化处理,头像的五官位置做在同一平行线上,没有前后的空间距离,形象不立体。造成这些弊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些学生受绘画平面二维空间观念的影响,他们没有观察到形体的三维立体空间,缺乏立体空间感受。其次是把绘画的平面空间观念运用到立体雕塑空间里,以致在塑造上缺乏雕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再就是由于受平面空间观念的影响,从二维空间过渡到三维空间不习惯,脑子里尚没形成专业本能的立体的空间观念。因此,要加强学生对空间立体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摆脱绘画平面空间意识。在具体做法上,布置学生作业的选择时,首先选择临摹石膏头像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亚洲人(广东青年石膏头像)和欧洲人(高尔基石膏头像),将这两个不同人种的石膏头像作具体分析和比较,弄清不同人种的形象特征。亚洲人的形象,五官位置的空间起伏不大,体积感和空间感均不强。而欧洲人五官位置的空间起伏大,体积感和空间感强。在临摹写生前,应先做欧洲人的形象——《高尔基》石膏头像,从静止的形象去观察和体会五官位置的空间关系,如凹陷的眼睛与眉弓的空间距离,高鼻子与耳朵的空间距离,嘴巴与下颌的空间距离,使学生在空间中塑造对象时,明确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树立整体与立体的空间意识。
然而,在强调空间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头像的体积感,因为体积感和空间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头像的构造也是由几何形的体积组合构成的。由于头像的喜、怒、哀、乐发生变化,使形象的体积表面起伏也随之变化;由于它受基本形体的支配,体积和起伏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不论是在做头像或者人体,都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的起伏变化找到基本形体的体积,并加强体积的表现力。
三、形体的空间与体积
形体的空间感、体积感对每一个从事雕塑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版画的人要培养锻炼自己的黑白感,就要研究黑白语言;学油画的人要培养锻炼自己的色彩感,就要研究色彩语言;而学雕塑的人要培养锻炼自己的雕塑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就要研究雕塑的体积语言和空间语言。雕塑与绘画就基本原则来说是一致的,都应学会把握对象的动态、结构、比例、空间、体积、整体——局部——整体。但雕塑毕竟不同于绘画,它是要善于把客观对象的形体转化为雕塑的形体,用雕塑的体积语言和空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高年级的学生是以塑造人体为主,形体的空间、体积是学生研究的主要课题。人体是由三大块体积组合构成的,人体的各种运动都取决于这三块的空间变化。“每一块都同时处于三种变化之中:1.前府或后仰;2.左右倾斜;3.左右扭转。每一体块都离不开这三种变化,这三种运动以不同程度同时出现,应该准确地表现出每一体块的空间状态。”形体的运动,体块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形体表面之间的起伏千变万化是受形体的基本体积支配的。所以,培养学生对雕塑空间、体积的认识与理解,非常重要。
在人体泥塑写生中,面对一个人体模特,学生往往看不到这些形体的空间和体积,塑造的形体总让人感到其创作体积感和空间感不强。原因是:他们对人体解剖结构理解和认识还不深;对人体结构的三大块关系的变化含糊不清,看不到形体体积的深度(即三度空间);对形体的塑造显得单薄,体积感不强。而造成形体空间感和体积感不强的因素主要是没有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没有退远观察,所以形体显得体积感、空间感不强。为了使学生尽快摆脱这些弊病,从本质上去认识、理解形体的体积和空间,先例举一些大师的名作进行讲解和分析。如:马约尔的雕塑《地中海》,整个人体的构图形成一个较为幽闭的空间,给人一种宁静的、大气的、四周环抱与世隔绝的感觉,体积感和空间感非常强。又如布德尔的雕塑《拉弓的赫尔克力士》,力士那被拉成满月的弯弓,那紧紧板着弓弦充满力量的粗壮的巨手,那叉开着分别砥砺在两块巨石上充满爆发力的双腿,巨大而有力的曲线,整体构图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气势磅礴,对空间感和体积感的视觉冲击力极强。这些例子说明,一件成功的雕塑其空间和体积的处理应是成功的。因此,在观察对象时,让学生学会整体看对象,学会看到形,抓住形,培养观察形体厚度的敏感性,增强他们对体积的感觉和空间的感觉。在写生中要不断地改变观察视点的角度位置,立体地观察形体,对形体的特征要有鲜明的感受,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又如:男人体和女人体在形体的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男人体的体型“肩宽体阔”“虎背熊腰”,而女子的体型则表现“杨柳细腰”。这是男女不同性别的差异和外形特征,古人云:“将无颈,女无肩”,这句古语是对男女形体特征的高度概括与写照。在塑造男人体时,应多注意其形体的体积,其结构关系也比较明确外露。而女人体则圆润、形体连贯、线条流畅。不同的形体有不同的特征差别,明确形体的差异和特征,在泥塑人体写生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对形体的独特感受和不同造型的个性特征。所以,雕塑作品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处理的好与坏关系到作品的成与败。
四、形体的整体与连贯
形体的整体与连贯,是贯穿一个有生命、有运动的一个整体,在泥塑人体写生中尤其显得重要。人体的构造是由各个不同形体局部构造而成为一个整体的,在人体泥塑写生中,强调形体与形体之间的段落分明和连贯。段落分明并不是要求形体与形体之间各自为阵,形成独立王国,它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要使形体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就要熟悉人体的几何形结构和人体解剖结构的规律,了解每一个局部之间形状的组合。而整体是由这些不同的局部构成的,以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以局部丰富整体,以整体统帅局部的整体塑造。每一个形体的局部细节的形都应完整、生动、优美、和谐统一,有对比、有节奏,使形体塑造气脉贯通,具有生命力。
整体连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易事。在高年级的等大人体习作中有时暴露出了形体的整体与连贯上的问题。这是因为,等大人体泥塑写生自选动作课程,一直以来作为雕塑第三工作室的教学特色,是大学四年中最后一个等大作业,是对学生四年来所学专业的一个考核和总结。这门课是由学生根据模特的形体特征选择自己喜欢的动态造型,但有一个要求,每人只有十分钟参照模特的时间,是半默塑半创作。这种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对象的感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塑造对象的表现能力。所以,当学生面对模特由自己做主选择动态时,往往感到吃力和不适应,每个人参照模特的时间仅有10分钟,大部分的时间靠记忆和默塑,多数同学在塑造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1.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衔接关系不明确,形体脱节,连接不起来,结构模糊。2.局部观察,过多地注重局部细节的精雕细刻,缺乏形体的生动性和整体性。3.整体感不强,形体的塑造显得支离破碎,缺乏形体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习作中处理不好形体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关系,那作品就缺乏生动,失去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体悟形体是处于空间中的客观实体,是立体的造型,养成他们对整体的观察习惯,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生动、协调的形象再现泥塑,最终获得正确的整体感受。
上文论及的观察方法、空间、体积、整体连贯等在泥塑教学中是学生常易犯的弊病,只有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人体构造的造型规律和捕捉静止的和运动着的各种生动形态的造型能力。学会在空间中处理立体造型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以及准确地再现对象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为日后的创作与艺术生命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开渠雕塑文集——论泥塑基本练习.新美术.1983年第2期.
[2]刘家洪著.雕塑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