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环境雕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体现了城市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文章仅从尺度、材料、形式等方面对城市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作一些探讨性研究,目的是使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关 键 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