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定有的思维规律是影响和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产生的直接原因。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的教学标准就是使学生统一化。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被扼杀和消极思维定势的产生。
一、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的表现
学生一开始对所认识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敢于大胆想象,没有任何思维定势。日子久了,学生就养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消极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先入为主,前后知识不连贯;(2)自以为是,生搬硬套;(3)思维狭窄,不能拓展与变通;(4)形象思维不流畅;(5)静态思维抑制了动态思维等。
二、教学中避免消极思维定势产生的措施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学生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要求机械模仿、被动地接受,基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加剧了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断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自己的表现方法。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1)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应把所有的问题答案和想法都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和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2)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美术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精神劳动,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在美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一定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
2、教师要创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不能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学生个人意识的“闪光点”,教师创造的环境和气氛要能对学生创作的灵感起到引燃的作用。学生对教师拟定的主题自有他们独特的甚至成人难以理解的想法,这些想法一旦产生,教师一定要鼓励和赞赏,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重视个性发展的氛围,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多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教师要充当学生创作的良师益友,变“接受教育”为“享受教育”。
在学生创作活动中教师既要强调学生独立创作,又要使学生吸取传统优秀的东西,这时教师如果做不好,学生很可能因此放弃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很难确保学生创作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思索、大胆想象,要善于启发、鼓励、引导学生怎样画才能让画面丰富起来。教师对学生必须施以爱心、耐心、恒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形象的不断更新,使学生时常有新的感觉,让学生变“接受教育”为“享受教育”。
4、变单一思维的培养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不受习惯的、传统的思路、方式和原有知识的束缚与影响,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创作,允许学生自由、愉悦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受传统方式的约束,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逐渐形成学生个人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5、教师在学生进行创作时,要随时把握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变化的方向,避免思维定势的产生。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还是把整个课堂的创作气氛调动起来,而这种气氛的推动要靠老师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学生作品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只有丰富与单调、个性与类同。教师的任务是观察、沟通、引导,利用丰富的教材不断地冲击他们的视觉,培养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升华为创新再生能力,减少他们的单向思维,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
总之,教师教学要能促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而我们的新课改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使师生产生角色的互换,还学生以充分的个人表达权,这是教师最优秀的品质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