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间文化包含民俗文化、民论文联盟http://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范畴。民间艺术是指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推进和完善各种法规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必须关注民间艺术文化的乡土性,以及与民间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尤其是在文化繁荣乃至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里,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世纪伟业。 一、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概述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边区,这里历来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至今仍被学者们称为“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冰箱”和“文化聚宝盆”,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留下了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住于此的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之一。民间艺术文化又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且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类别,如毛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傩戏、目连戏、鼓舞、山歌、哭嫁歌等。这些不同形式和类别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象征。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4月13日在云南召开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湘西州被列入全国第二批3个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成为全国唯一进入综合试点的自治州。在我国第一批与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湘西地区就拥有15项(含扩展项目)。其中属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就多达13项,占总数的86.6%。(见下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与第二批名录(含拓展名录)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湘西各族人民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并创造了相当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成果,这些艺术文化形态对认识与了解早期湘西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具有活化石般的价值。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它包含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等各类民间艺术文化形态。近些年来,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了大步进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是有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化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移,使得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赖以生长和存活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不少珍贵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资源流失,同时伴随着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之民俗现象的日趋减弱或不复存在,以及老艺人的离去。如果不对这些无形的艺术文化遗产进行及时保护和抢救,湘西地区将会有更多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在田野中消失。 二、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又特殊的工程,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且符合本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湘西州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前沿。2005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2006年,出台并颁布了《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辑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批15项(含拓展名录) 、省级第一批保护目录的有22个项目;全州第一批保护目录有40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5个、各县市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00个……成绩固然重要,但是站在高起点上,在新形势下更要看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考察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可以看出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对的一般问题。 (一)、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 但是对全民而言, 其保护理念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们除了在城市里做宣传、电视里做讲座、大街上挂横幅、贴标语,还必须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近距离的为民众做宣传,调动广大民众切实参与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来。 (二)、现代文明的冲击。在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今天,物质文明所产生的力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对人类的生活观念以及认知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突出。湘西地处湘鄂渝黔边区,生产落后,经济欠发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经济为本位的思想很快占据主导思想,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难以在现代市场行为中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这些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渐渐地被冷落或遗忘。同时,随着湘西地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各种因素,使得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现象遭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 很多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慢慢地趋于频危、走向消亡。 (三)、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审美习惯等“活”的显现,其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它总是依托于人本身,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因此,对“人”的保护尤为重要。湘西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如龙山的大摆手掌堂师第24代传人秦恩和湘西苗鼓王龙英棠已80多岁,凤凰纸扎传人聂方俊77岁,湘西“溜子王”田隆信亦近70岁。而现今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来学习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否则难逃人亡歌息、人亡舞止、人亡艺绝的命运。 (四)、资金投入不足。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就需要资金投入。湘西处于湖南西部,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地偏人穷,生产力落后,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2008年,全州gdp总值为184.82亿,仅占全省的1.67%,尽管我国已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联盟http://专项资金,政府也开始启动专项资金的申请工作。但是,对于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湘西来说,仅靠国家和政府的专项资金只是杯水车薪。政府必须开拓更广泛的资金来源,以缓解和满足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资金与经济上的压力。 三、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些措施实质上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种文化样式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对这种文化的被动维护,它需要保护者在观念与行动上真正做到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如何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与创新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当代人必须担负起的重任。 (一)、提高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整个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还当以理性的态度,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作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湘西州各级政府作为实施保护工作的主体,除了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相关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工作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二)、将民间艺术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教育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本身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民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伟大,并以此为荣,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对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近几年,湘西州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同中央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吉首大学联合举办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在凤凰山江和古丈默戎组织苗族农民群众参加苗族鼓舞培训;2006年在黄永玉先生指导下举办“湘西文化名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聘请资华筠、乌丙安、乔建中、刘锡诚、刘魁立等国家级专家授课等。这些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对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仅靠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专家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去。通过学校教育使国民从小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形态,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维系民间艺术文化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保护层面涉及范围广,其中生态环境对民间艺术文化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民间社会,所有的民间艺术文化都是依存于民俗现象(农事民俗、节日民俗、生活习俗和人生礼仪等)而存在的。随着湘西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偏差,使得湘西民间艺术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减少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级各地文化部门要主动地参与到民间社会,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把握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创设与之相应的文化艺术氛围。积极营造和维系民间艺术文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将民间艺术文化消融在民众普通的生活中,并使其在现代意识的关照下自然地流溢。 (四)、制定针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设规划。盲目的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不理智的行为,同时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也不会是千篇一律,必须系统规划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因此,湘西州政府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要根据本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特点,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系统地制定出一套针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设规划。首先了解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分类,制定出符合各类艺术发展规律的保护与传承规划;其次对影响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生存的各因素(如社会形态结构转变、传统文化变迁、生态环境破坏、旅游开发不当、资金缺乏、传承人老化、专业队伍薄弱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最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原则。坚持保护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中原生态的、本质的、原汁原味的成分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活态的传承,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与利用,防止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扭曲和滥用。 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湘西州各族人民赖以确立独特身份的综合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湘西地区落实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快速向前发展,它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将会越显凸出,我们应与时俱进,举全州之力把这项宏伟的、具有使命意义的工作推向深入。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