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字幕中禁忌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所谓禁忌语,就是社会习俗所禁止使用的语言。它的产生与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宗教礼仪、伦理道德及个人修养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禁忌语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语言折射。英语中的禁忌语大致涉及下列因素:(1)与性相关(如 fuck, bang, rape);(2)与污秽相关(如 bullshit, shit);(3)与隐私部位相关(如 tit, ass);(4)与辱骂相关(如 son of a bitch, bastard, asshole)。西方影视作品的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禁忌表达,它们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时间里,学界对它的研究往往浅尝辄止。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影视字幕中禁忌语的翻译,但尚未有人关注过禁忌语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本文拟借用芬兰学者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观,以多部影视作品中禁忌语的翻译为例,探讨译者遵循的伦理模式及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为科学审视影视禁忌语的翻译提供一个多维的理论视角。
一、翻译研究的伦理之维
“伦理”一词对于长期以来深受儒教伦理观念熏陶的国人而言并不陌生,按照《辞海》的释义,伦理意为“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1]。换言之,伦理涉及的是某种人际关系,只要存在人际交往,就会涉及伦理问题。而翻译作为一项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人类交际活动和行为,自然要受到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伦理观念的左右和支配。[2]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忠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伦理判断。然而,学者们尚未有机会对“忠实”概念进行伦理角度的探讨,它便在“文化转向”的猛烈抨击下土崩瓦解,沦为被嘲讽和愚弄的对象。一时间,翻译中各种背离原文的现象都得以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使得译学研究陷入迷惘和彷徨的境地。就在此时,翻译伦理观念再度走进学术界的视野。
2001年,译界权威杂志the translator搜集了16篇研究翻译伦理的论文,出版特刊“回归伦理” (the return to ethics)。在众多西方论者的研究成果中,芬兰学者切斯特曼的伦理观无疑最具影响力,其所著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是迄今为止对翻译伦理研究贡献最大的一篇杰作。[3]他在梳理现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服务、交际、规范和承诺。[4]它们分别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再现的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根植于传统翻译的“忠实”论,它涉及翻译的本质问题,体现了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主体间伦理关系;服务的伦理(ethics of service)源自德国功能学派的“忠诚”论,强调译者与委托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交际的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基于跨文化交际的“交流”论,涉及的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则来源于描述翻译学派的“规范”论,要求译者的翻译符合目标语文化规范,投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承诺的伦理(ethic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则是受到古希腊从医职业守则“希波克拉底誓约”的启发(the hippocratic oath),要求译者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努力提高翻译质量。
可见,切斯特曼的五种伦理模式立足于不同的视域,从不同的层面来揭示翻译伦理,打破了传统翻译伦理对“忠实”讨论的局限,修正了文化转向后对伦理问题的忽视,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加深了对翻译伦理问题的认识。从翻译伦理的视角探讨影视字幕中译者对禁忌语的处理,可以得出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禁忌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翻译活动是译者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发动的一项严肃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主旨是再现原文内容和风格,但同时也要兼顾目标语规范以使译作顺利为读者接受。这个过程涉及再现、服务、交际、规范和承诺等五种伦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切氏划分的不同伦理模式其实是同一翻译伦理问题的不同侧面。不过,译者的文化取向随着其伦理立场的不同而变化,再现的伦理是源语取向,服务和规范的伦理是目标语取向,而交际的伦理则是双向。在五种伦理模式中,再现、交际和规范这三种伦理模式的重要性最为显著,因为它们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一)再现的伦理
任何译者,无论其译作质量如何,内心深处都有着挥之不去的“忠实”情结,这种情结就是再现伦理的体现。可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当其冲的任务是以原作为中介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把握原文本意并加以跨文化再现。影视作品中的一些语言虽属于禁忌语,但由于目标语文化对其容忍度比较高,同样可以在字幕中得以“忠实”再现。
例1: oh,it was so good.i almost pissed my pants.
哦,太好了!我都快尿裤子了。(from pretty woman)
例2: hey, gump.get a load of the tits on her.
嘿,阿甘。好好看看这个女人的大奶子。(from forrest gump)
例3: id rather be his whore than your wife.
我宁愿做他的婊子,也不愿做你的妻子。(from titanic)
例4: clean it up! clean that up, you son of a bitch! clean it!
扫干净!扫干净!你这个狗娘养的!扫干净!(from the godfather)
在以上4例中,原文中的禁忌表达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其原因在于译者坚持了再现的伦理立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原文中的这些禁忌语在汉语语境中存在自然对等的成分,它们扎根于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俗文化”的一部分。因而,这部分禁忌语即便通过直译再现,不但无伤大雅,而且提高了语言表现力,使片中人物形象变得真实生动。由此可见,恰当地使用禁忌语不但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反而还能达到常规表达无法企及的语用效果。
(二)规范的伦理
规范的伦理要求译者的翻译符合特定文化中读者期待和信赖的价值取向。译文只有做到不与读者的期待相冲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这个层面来看,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对译者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时刻提醒他们重视译文的可接受性,而提高译文可接受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中的种种规范。因此,当译者发现原文中的禁忌语有可能违背预期读者的期待时,他们会积极寻找可以为潜在读者所接受的替代物。
例5: what are you doing, banging the deans daughter?
你和系主任的女儿上床了? (from scent of a woman)
例6: nobody gives a horses shit who you are, puss ball.
没有人他妈的在乎你是谁,混球!(from forrest gump)
例7: you and your mafia faggots can go screw each other, im not doing it anymore.
你和你的黑手党伙伴亲热去,我再也不会理你了。(from donnie brasco)
例5原文中含有清晰、直接性提示的禁忌语 “bang” 被译者替换为意义模糊、表达委婉的“上床”;例6中的 “horses shit” 由于涉及污秽的排泄物,易引起目标语读者的不悦,因而被替换为他们熟悉且能接受的“他妈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强烈语气;例7原文中的 “faggot” 和 “screw” 皆为美国俚语,分别指“同性恋者”和“性交”,这样裸露、直白的语言很难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而,译者在规范的伦理的约束下婉转地将其分别译为“伙伴”和“亲热”,避免了与中国观众的期待发生直接的冲突。
(三)交际的伦理
交际的伦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是对“他者”文化的描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所以翻译活动的目标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开展平等健康的交流。影视作品中一些禁忌语倘若忠实再现,可能会影响文化交流的效果,甚至导致对话的失败。因而,此时译者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再现原文,而是强调译作所起的文化桥梁功能。
例8: look at me.you want me to suck your dick, thats what you said, right?
看着我,你是不是叫我去死?不是吗? (from training day)
例9: i want my father a role model, not someone that will shoot his pants at the sight of my classmate.
我想要一个可以成为道德典范的爸爸,不是那个一看见我同学就流口水的色狼。(from american beauty)
在以上的两例中,由于原文中的表达 “suck your dick” 和 “shoot his pants” 含有裸露、直接、清晰的性意象,严重违背了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此时,交际的伦理要求译者采用转译的策略,替换了原文中的禁忌信息,增强了译文的可接受性,确保了文化间的平等健康交流。
三、结 语
禁忌语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感召力,是影片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译者在处理影视作品中的禁忌语时需要综合考虑文化交流各环节的种种因素,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伦理模式,继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影视禁忌语的译文是译者在多种伦理模式的作用下调节和取舍的产物,译者需充分认识禁忌语的社会文化功能,不可一味地以文雅高尚的语言替换之,抹杀影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亦不可无视目标语的文化规范,盲目追求“忠实”,牺牲译文的可接受性和文化交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