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艺术论文 >> 影视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和发展

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和发展

  “电视电影”是一种融合电影、电视剧特点又区别于二者的影视样式,影视合流优势互补的产物。电影的一个分支。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之后世界各地相继有制作。英文拼写为movie made for tv。最早的解释是:电视电影是由电视台作为电视节目低成本投资拍摄的、在技术和艺术上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的电影。
  世界各国拍摄电视电影的设备和材料呈多元状况,有数字标清、胶片、数字高清等。作品播映也从电视台延展到数字影院、流动影院、互联网络等多种传媒。但无论以何种设备技术拍摄,之后曾以何种媒介播放,只要该作品目标市场主要定位电视台,且在电视台首播,就可称作电视电影。电视电影最初的功能是补充论文联盟http://丰富电视台节目源,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电视电影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
  
  一、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寥寥几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短剧作品(如《像春天一样》(1996)、《远山姐弟》(1996)、《琴声如诉》(1996)等)。但这类作品在当时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中国开始有着明确动机。有计划成规模的为电视台播出而拍摄电视电影并为之定名,则与电影频道(cctv-6)的开播有直接关系。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录放机、光碟机、电脑、互联网络等家庭观影设备的陆续出现,国人观看电影的方式悄然发生变化。1996年1月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直属的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借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平台开办的电影频道(cctv-6)正式开播。为满足电视观众收看电影的需要,电影频道在开播初期,便以贷款方式向全国所有制片厂家购买了几乎所有国产故事片、戏曲片、美术片的播映权,加上陆续生产的新片以及部分外国影片的播映权。至1998年,除部分因政审技审未通过或其他原因不可播外,频道储备可播中外故事片近3000多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建台头三年,其覆盖面已达7亿观众,每天观看频道节目平均人次4000万以上。但随着持续不断的影片播出,片源储备不能满足当时每天播映8部,年播3300来部影片的需要。几年下来,许多影片连轴播映,观众出现厌倦。同时,所谓电视上首播的“国产新片”已是市场放映后下架多时的“旧片”。更者,当时国产影片年产不足一百,即便将国产新片播映权悉数尽收,及时播放,新片缺口依然巨大。观众很难在电影频道得到观看新片的满足。寻找开发新节目源,刷新丰富频道节目成为电影频道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1998年底,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参照国外电视台经验,启动运作电视电影项目。拍摄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牛哥的故事:别了,冬天》(1999。编剧:束焕,导演:杨亚洲)。第一部正式与观众见面的则是1999年3月2日下午17:00在电影频道播出的《岁岁平安》(1999。编剧:白海云、廉春明,导演:戚建)。该片收视率达1.47%,表明当时近1800万人观看了这部影片。《岁岁平安》被视为新中国第一部电视电影,1999年被定为中国电视电影诞生的年份。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部正式成立,以自行创意和采纳创意的方式创作剧本和征集剧本,陆续建立完善剧本初审、二审、三审制,通过的剧本立项拍摄。以频道投资,各电影制片厂、民营制片公司承制为主,也部分采取联合投资、外购成品等方式。中国电视电影从此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开启了中国电视电影制播一体的运作模式。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成为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基地。
  中国电视电影投资规模为中低成本,初期阶段年产量100多部,年投资6000多万,单片成本50万左右。发展中,数量依然稳定在100多部,年投资有较大提高,单片成本提至80万至110万,个别影片由于剧情需要成本有更大上浮。
  
  二、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
  
  发端于1999年的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短短几年间,历经了3个重要阶段:1999年至2000年的探索期;2001年至2004年的成熟变革期,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在技术运用上,中国电视电影主要采用过数字标清、16mm和35mm胶片、数字高清等三种技术手段。数字高清制作始自2002年上半年,2004年便进入数字高清为主,数字标清为辅的时代,2007年全部实现高清制作。胶片制作自2004年后基本消失。
  1、起步探索期(1999至2000)
  1999年3月2日《岁岁平安》与观众正式见面,标志着中国电视电影零的突破。1999至2000,中国电视电影开始了形式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质量从粗糙到精致的起步探索期。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剧本征集审查和投资拍摄管理体制,以及作品评价体系。在播出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补充刷新频道节目源的设想。
  此间电视电影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其创作实践洋溢着浓郁的探索性,充满活力。这期间生产了178部作品(1999年47部,2000年131部)题材类型较为丰富,除了以现实为背景的都市片,农村片、儿童片、青春片、情感片、涉案片等外,也有少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古装片。现实题材占91%。风格类型也较多样:喜剧、惊险、纪实、武打以及纯文艺片等等,喜剧风格最为多见。其中都市青春片《我爱长发飘飘》(2000)、农村喜剧片《公鸡打鸣,母鸡下蛋》(2000)、《俊俏媳妇开明婆》(2000)、都市轻喜剧《杨守敬与吕蓓卡》(2000)、纪实片《警威壮贺兰》(2001,文艺片《阿桃》(2000)等都是当时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播出后,给频道节目带来了新鲜气息,也引起观众的注目和喜爱。
  该时期的探索性在技术的运用上更为突出,从拍摄采用的技术手段便能折射出中国电视电影制作者对这一新样式的尝试状态。
  标清摄像机的运用在此期间为主打,很多作品影像呈现出良好的画质。如《阿桃》(1999导演:郑大圣,摄影:王天麟)。该片的故事发生在湘西大山,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标清技术将该地域独有的质朴自然清新的景色给予真实呈现,实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恬静、散淡的艺术追求:《黑白》(2000,导演:李虹,摄影:黄炼)是此期技术和风格上最具探索品质的作品。该片以胶片技术为主,辅以数码摄像机。同时,该片在传统侦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破类型片基础上,大量运用文艺片的处理方法,使“类型片”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该片于2003年获得第16届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
  胶片的运用在此阶段的数量很少,1999到2000只有三部尝试:《礼尚往来》(1999)、《真情难移》(2000)、《黑白》(2000)。
  电视电影的理论建设随之跟进。2000年1月20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电视电影研讨会”。会议历时两天。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此次会议围绕电视电影 论文联盟http://

的国际发展概况,电视电影的概念。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等等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明确给出了“电视电影不是单本电视剧的翻版,它是为在电视上播出而拍摄的电影,是电影的又一种形式。”①的界定。在当时情况下,无论创作界还是理论界,对电视电影尚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且理论略滞后于创作。
  2 成熟变革期(2001~2004)
  这期间共生产影片447部,(2001年102部,2002年125部,2003年110部,2004年110部)。2001年后,电视电影继续现实题材为主其他题材为辅,风格样式多样并存的创作原则。其中现实题材占80.5%,其他题材占19.5%。这时期,电视电影创作逐步开始产业化运作尝试,类型片创作成为产业化运作的自觉追求。此期,不但出现了如《王勃之死》(2001)、《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2002)、《为奴隶的母亲》(2003)等一大批艺术质量上乘的佳作,还出现了一批打造颇为成功的类型片,如灾难片《大沙暴》(2001)、涉案片《情不自禁》(2001)、都市情感喜剧片《我爱杰西卡》(2004)等等,电视电影系列片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运作,并获得成功。该阶段,电视电影创作更加有意识地注意电视电影的艺术特性和电视播出特性的关系。许多作品取得很好的播出效果,尤其是一批成功的类型片和系列片的问世,使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播出的节目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席位,进入了从辅助身份向主导身份的过渡期。
  受国外电视台成功经验启发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创作启动于2001年。第一批上马的系列片为“法官老张系列”、“刑警张玉贵系列”、“共和国名将系列”、“杨门女将系列”。2003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又从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三言》(《醒事恒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开掘故事,启动了“三言二拍故事系列”。2004年开发《史记》故事,启动《大汉风》系列和完成了抗日题材《远东特遣队》系列。
  在技术上,2001年至2004年。有三种技术以并存过渡的方式运行:胶片、数字标清、数字高清。2002年年初开始尝试数字高清技术,标志电视电影创作在技术层面出现重大变革。2004年后,电视电影的技术手段逐步进入数字高清为主数字标清为辅的阶段。胶片制作渐渐消失。
  该阶段数字标清技术主导时期,曾产生不少精品之作,比如“杨门女将系列”,《王勃之死》(导演:郑大圣,摄影:邵丹)等。这些影片在画面色泽和影调透度上,达到胶片的效果。《王勃之死》以眩目的色彩,通透的影像,国画的效果在电影“金鸡奖”和电视电影“百合奖”评选中被一致认为达到高质量的电影水准,荣获“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和“百合奖”一等奖。
  胶片在电视电影创作中出现早,结束也早,数量很少。自1999年底的《礼尚往来》到2004年的《飞翔的女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一共生产了27部胶片电视电影。2001年,电视电影中的重点片都采用胶片制作。所以,在这为数不多的胶片电视电影中,许多作品均有较高艺术质量,如《大沙暴》(2001)、《情不自禁》(2001)、《刑警张玉贵之队长生活》(2001)等等。这批作品在电视电影中,无论艺术质量技术水准还是收视率都达到较高水平。
  电视电影胶片作品的结束,和数字高清技术的出现有关。当2001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准备成规模地进行胶片电视电影创作实践的时候。国际上已经出现了数字高清技术,并很快引进国内。与胶片相比,数字高清有诸多优势:成本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其拍摄的影片具有电影胶片的质感,且通透性更强。它的信息量是标清的5倍。可以实现比标清更高分辨率的高清晰画面的录制和回放。数字高清电影,不仅可以在普通电视台播放,还可以在高清电视频道上播放,并能转换成数字电影形式,在数字影院放映。
  自2002年起,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开始建立高清数字电影视频、音频后期加工基地。考虑到将来高清电视电影在cctv-6的播出模式:数字高清家庭影院频道播出模式:进入数字影院放映模式的需求。频道在设计数字多声道录音棚时,将传统的电影混录棚完全数字化的情况下,又加入了立体声电视混录棚的功能,形成了电影、电视全数字系统、多功能的立体声录音棚。2003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多声道数字混录棚顺利通过了英国杜比公司建声及电声等各项测试认证。成为继北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北京第四家有资格制作杜比数字5.1多声道影片的混录棚。就当时而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是全国惟一一家全部高清影片声音实现多声道制作的出品单位。数字录制技术设备与世界同步,录制的影片有资格参加国际国内任何录音技术奖项的评比。2004年6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又成功实现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后期制作系统数字制作网络化和中央机房管理模式。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数字发展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数字高清作品于该年逐步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制作。
  自2002年2月18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投拍第一部高清电视电影《皮皮》开始,电视电影数字高清作品数量逐渐加大。从2002年总产量125部,其数字高清15部:迅速增加到2004年总产量110部,其数字高清70部的比例。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为电视电影作品增大了声画表现力,大量作品的叙事手段得到扩展,不仅仅满足于电视台播放所需求的叙事的生动和台词的魅力,更为数字影院的播放营造特殊的影院节目效果。音响、韵律、氛围的营造和震撼视觉的画面也成为电视电影的叙事元素。这些元素在当时的“共和国名将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系列”、“大汉风系列”、以及《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2002)、《为奴隶的母亲》(2003)等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让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了一大批既可电视台播放,又可数字影院放映的“多栖”电影。
  电视电影的发展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自第22届电影“金鸡奖”始,专门设立了最佳电视电影奖。同年,自第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始,专门设立了优秀电视电影奖。为促进电视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树立品牌、明确导向、奖励先进、鼓舞士气。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批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于2001年设立了“电视电影百合奖”。2002年,自第9届大学生电影节始,特为电视电影设立了专门奖项。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视电影创作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和认可,电视电影《黑白》(2000)、《为奴隶的母亲》(2003)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获得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评委会特别大奖”和美国电视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此殊荣)。截止到2006年底,电视电影有87部作品获国内外各种奖项。 此间的理论活动呈频繁多样状态。2001年~2004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独家或与他者联合的方式举办了 近10次不同规格不同主题的研讨会,以及一系列单片专题研讨会。如自2001年设立电视电影“百合奖”以来每年一度的“电视电影作品研讨会”和2001年12月举办的“电视电影类型片研讨会”等等。此间研讨会的内容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关于“电视电影是什么”的声音还存在,但已是少数。更多关注的是电视电影的艺术规律,市场规律、工业价值以及具体的创作。
  除研讨会外,电视电影的理论文字也非常活跃,频频见诸报刊。2002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影艺术》专门开辟了“电视电影专栏”,为中国电视电影的创作者,关注电视电影的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块交流探讨的固定园地。2007年初,这块园地转到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电影》。
  自2003年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每年出资编撰一部电视电影专集《电视电影纵览》。该专集由著名影评家王人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每年于电视电影百合奖颁奖前出书。通过这个专集,可以全方位了解一年中国电视电影重要的创作状况和理论活动,是一部了解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状况重要的资料集。
  3、稳定发展期(2005——)
  从持续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走过来的中国电视电影,2005年之后进入不求数量,提高质量的稳定发展状态。(2005年产量121部,2006年产量112部,2007年122部)。这个时期,电视电影注重总结艺术规律、创作规律、制片管理规律和播出规律。电视电影自2005年后,以更大的比例进入播出系统,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黄金时段播放的新片中,电视电影达到55.7%的比例,且收视成绩稳定,稳步地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补充节目源的辅助身份转为主流节目身份。
  这时期现实题材创作出现了一大批题材新颖,艺术创新的作品,如《飞》(2005)、《警花燕子》(2005)、《村官过大年》(2005)、《男人上路》(2006)、《胖婶进城》(2006)、《棋王和他的儿子》(2007)等。一些传统影视视点很少关注的内容也在这个阶段大量进入电视电影创作。比如三农问题、边缘人生存状况等等。在现实题材中,出现一批普通现实题材类型化包装的作品,如《禁猎区》(2006)、《谁是卧底》(2006)、《雪狼》(2006)等等。这一改变,使一直处于收视弱项的普通现实题材在可看性上有了突破。
  这时期的战争片、武侠片和喜剧片的包装比之从前的同类题材更加强化了故事性和音画打造。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时期的类型片在故事选材、剧本写作、制作规模、场景设置、影调用光、音响效果、武术设计、叙事节奏,包括演员选用等方面的类型化思维。
  这个时期,系列片创作继续进行。除了继续延续“法官老张系列”、和“共和国名将系列”外,还开发完成了一批新的系列,如改编自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的名著《陆小凤传奇》的“陆小凤系列”,以及“镖行天下系列”、“女神捕系列”。正在打造的还有“聊斋系列”、“水浒人物系列”、“天生神探系列”等等。
  2005年,电影局正式将电视电影制作纳入数字电影管理范畴,所有数字高清电视电影创作要求制作一个电影版,以供将来进入数字院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数字高清制作逐渐全面化。2006年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每年一度的“电视电影百合奖”更名为“数字电影百合奖”。2007年高清数字作品达到100%。在中国电影数字高清进程中, 电视电影创作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电视电影的理论建设也逐步深入。2007年2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继2001年之后的第二次“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研讨会”:每年“数字电影百合奖”依然例行召开“电视电影作品研讨会”:之外,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召开了一系列电视电影单片专题研讨会。在电视电影发展的第三个阶段,900来部的作品足以给电视电影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文本和案例。这时期的研讨会于之前相比,更加有的放矢。其理论思考向两个向度发展。一是宏观思考,涉及电视电影的运作机制,工业形态,美学形态,艺术规律,市场播出规律等等;二是关于电视电影的具象思考,比如如何叙事,如何选演员,如何编剧以及电视电影的美学特性和大众传媒播出规律播出规范的统一等等。电视电影发展到现阶段,艺术技术层面和播放媒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间影视界业内,对电视电影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对于业外来说,其概念没有像电视剧、电影那么为人熟悉。为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概念,“什么是电视电影”在电视电影走过八年多历程后又旧话重提:2007年“数字电影百合奖”电视电影工作会上,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明确指出:“数字电影”和“电视电影”的概念针对不同范畴而言。“数字电影”是个技术范畴,用数字技术拍摄的电影就是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数字电影。“电视电影”是一个市场范畴,不管制作影片的物理介质是什么,胶片、数字或磁带,只要目标市场是电视台,通过电视播出观看,就叫“电视电影”。数字技术出现之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生产的电视电影全部采用数字技术,这些影片都可称为数字电影。但由于它主要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播出而拍摄,为了区别于国内其他电影制作机构拍摄的数字电影,所以我们称其为“电视电影”。
  该时期电视电影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部艺术总监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该书于2005年10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全书分10个部分,涉及电视电影立意、创作、拍摄、播放乃至受众诸多方面。对电视电影制作要求、创作实践、美学特征、艺术哲理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短短八年多的创作实践,中国电视电影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糙到精致,从步履蹒跚到稳步前行到艺术技术和理论建设的飞跃等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丰富频道电视节目播出到主导频道电视节目播出,从尝试制作到培育成熟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的转变。目前中国电视电影创作,正在以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为打造中国影视界的文化品牌,实现电视电影全面产业化的转变而努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更新时间:
    电视专题片中声音的综合处理艺术与技术
    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
    中国家庭伦理电影TOP10
    红色元素在中国伦理电影中的应用与诠释
    中国传统纹样插画艺术作品装帧设计及创意说…
    中国传统纹样插画艺术作品装帧设计及创意说…
    谈杨荫浏对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外来说”的批…
    中国民族管弦乐复调写作技术研究
    中国当代管弦乐述要
    中国管弦乐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功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