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岛国斯里兰卡,文化历史悠久,其电影艺术长期受到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影响,当代斯里兰卡电影同时受到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的影响,有其独特的名族特性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 印度宝莱坞 僧伽罗语言文化 情节剧
前言:
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风景优美,气候舒适,素有“印度洋上的珍珠”的美称。斯里兰卡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早在2500年之前,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到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自己的儿子来到锡兰岛弘扬佛法,受到了当地国王和老百姓的欢迎,从此锡兰岛的僧伽罗人摒弃了原来信仰的罗曼教而改信奉佛教。但此后,这个小岛上战争频繁,战乱纷纷,有过一段动乱的时光。直到18世纪,英国人入侵,锡兰岛沦为英国殖民地。
二十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8年,获得独立。定国名为锡兰。1972年,锡兰改称为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又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里兰卡同中国的关系友好亲密,是南亚地区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斯里兰卡的文化深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也深深受到印度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但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一、早期的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
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初期,斯里兰卡的电影的先驱们就开始进行艰辛的创业努力。他们——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向印度同行学习: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原因,他们的努力未获得任何成果。
根据最新的研究考证,早在1925年,一位名叫t.a.j努厄柏(t.a.j.noorbai)的年轻的锡兰艺术家就拍摄了一部题为《王室探险》(royal adeventu re)的影片。这是锡兰的第一部僧伽罗语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根据印度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作品,该片曾经在新加坡放映,但目前该片的拷贝已经丢失。
从1934年到1939年。锡兰的一些年青艺术家决心摈弃印度电影的影响,开始创作一些反映锡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主义的短片:诸如1934年的《甘地》(ghandali),1935年的《神人》(godman),1936年的《圣孩》(the chiid saint)以及1939年的《牺牲之地》(the land of sac rifice)等,这些短片比较生动地体现出锡兰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是不错的作品。
1947年,b.a.w·查亚曼尼(b.a.wjayamanne)执导了第一部僧伽罗语的故事影片《食言》(kadawuna poronduwa,brokenpromise),获得极大地成功。这是根据当时一个很受欢迎的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典型的东南亚国家流行的情节剧:一个名叫维克多·碧利斯的富家子弟,吃喝嫖赌——典型的僧伽罗戏剧或影片中的花花公子,他诱惑了一个纯洁的女孩蓝佳妮,而她正在热恋一位叫桑孙的男人。在后来蓝佳妮得知碧利斯已经结婚而且有一个孩子,她毅然决然离开家找到了桑孙,两个人终于成为夫妇。查亚曼尼是个编故事的好手,他在剧中增添了不少曲折的情节,使得这部电影很感人。这部影片在当时的锡兰几个城市公映,获得极大地成功,连续放映147天,场场爆满。一下子就打破了美国影片单片连续放映80场的记录。此后,这部影片又到了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放映,同样获得欢迎。查亚曼尼也出了名,此后,他继续创作了《阿索卡马拉》(asokamala,1947),《狡猾的守护人》(kapatiarakshakaya,grizzly guardian,1948)等一些影片,使得锡兰出现了自己的民族电影。
从1940年开始到1950年是锡兰电影的黄金时代,一批来自南印度的电影艺术家来到锡兰创业,他们也把印度电影的风格,形式等带到了锡兰。这时出现了一批效仿印度影片的锡兰电影作品,而生离死别的情节剧和轻歌曼舞的漂亮姐和帅哥在锡兰银幕上屡屡出现,其结果是出现几家电影制片公司。
锡兰的电影也开始出口,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注意到锡兰的电影,1948年,英国的著名电影杂志《银幕》发表了长篇文章介绍锡兰的电影艺术。
二、独立后的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
1948年2月,锡兰宣布独立。此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由所罗门·班达拉萘克为总理的锡兰政府同中国十分友好。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曾经访问过锡兰,所罗门·班达拉萘克遇刺去世后,他的夫人西里玛沃·班达拉萘克继承夫志,担任了总理之职,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中国,印度友好,而且参与联合固的各项工作,是著名的女政治家。在国内,他们推动锡兰工业企业的国有化。使得锡兰迅速成为南亚的重要国家。
1958年以后,锡兰创办了三个国营的电影制片厂和洗印厂,从而建立了锡兰的民族电影业。此后,锡兰政府开始培养自己的民族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比如1956年,著名的僧伽罗导演l.j·波利斯(lester james peries)带领一批年轻的斯里兰卡电影艺术家走出摄影棚,以自己的简陋的设备,拍摄制作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命运之线》(rekawa,lineof destiny,1956)。这是被电影评论家誉为斯里兰卡电影艺术的里程碑的杰作。波利斯亲自在斯里兰卡农村挑选外景,以实景拍摄,而且大量使用了非职业演员,使得这部电影具有相当的真实感。这部影片突破了过去锡兰故事片的旧框框,特别是印度电影的影响,大胆而真实地表现出斯里兰卡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从而奠定斯里兰卡电影的名族风格。
从1944年到1957年,波利斯坚持不懈地拍摄了三部影片《乡村的变化》(gampe ralwa,the changingvillage,1944~1 963),《一个时代的结束》(yuganthaya,the end of theera,1949~1962)和《卡里的光荣时代》(kaliyugaya,the epoch of kali,1957-1963);这是一个三部曲的系列:是根据斯里兰卡的著名文学家马丁·维克拉玛星赫(martin wickramasinghe)的长篇小说改编的作品。维克拉玛星赫是20世纪斯里兰卡最伟大的作家,他深入农村、社会,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饱满的热情,来描绘20世纪的社会变化,从过去的封建主义到初级资本主义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波利斯后来说,当我第一次阅读到维克拉玛星赫的小说时,我就被打动了,决心去创作一个同样伟大的电影作品。他也切实这样做了。他带领一个摄制组,来到了斯里兰卡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深入生活,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1963年,影片《乡村的变化》
一公映就受到欢迎。1965年,该片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印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的金孔雀大奖,这是斯里兰卡电影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它使得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在国际影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此后,追随波利斯的艺术创作的有一批年青的斯里兰卡电影艺术家,诸如卡沃西鲁米纳(kavsilumina)。卡夫亚舍卡拉亚(kavyashekaraya),瑟拉里赫尼·桑德斯沙亚(selalihni sabdeshaya)等人,他们进一步促进了斯里兰卡电影业的的发展,拍摄和创作出一大批揭露现实社会,反映斯里兰卡城乡贫困人民生活的故事片,在独立后的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里。斯里兰卡平均每年能够拍摄,创作出大约20多部电影作品。当时斯里兰卡的电影能在东南亚各国中放映,在1956年,在中国曾经组织过锡兰一斯里兰卡电影周。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当时斯里兰卡的电影发行业被3家私人公司所操纵,他们为了赚钱赢利,从西欧,日本,特别从美国好莱坞大量进口影片,其中不少是色情,凶杀,打斗和暴力影片,不但无助于斯里兰卡民族电影业的发展,反而败坏社会风气,特别是毒害青少年:于是不少有识之士向政府提出电影改革的建议。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斯里兰卡政府颁布了电影法,成立了国家电影局,积极资助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业发展。资助国产故事片的创作。1975年,斯里兰卡政府将私人电影公司的进出口和批发权收归斯里兰卡国家电影局掌握,特别限制色情,凶杀和暴力影片的进口。1976年,斯里兰卡的凯拉尼大学首创了电影学专业,教授电影史,电影评论和电影艺术等课程同时斯里兰卡国家电影局还建立了电影剧本图书馆和资料馆,电影制片厂和导演可以直接向该馆购买剧本版权作拍摄使用。在七十年代里,斯里兰卡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1970年创作的根据马德瓦拉的小说《五亩地》改编的同名电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影片反映了斯里兰卡独立之后,农民迁往新开垦的农业区域的创业生涯,影片正面歌颂了斯里兰卡农民的奋斗精神。此外,1971年的《大沙漠》和《四十万卢比》,也是不错的作品。
三、当代斯里兰卡的电影艺术
进入七十年代后期,斯里兰卡国内出现了动乱:首先是国内的政治团体争权夺利,除了斯里兰卡的自由党,人民解放阵线,穆斯林大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等政党之外,还有僧伽罗防务组织,以及“猛虎”组织等武装势力。你争我夺,乃至内战不断,同时,美国也积极参与斯里兰卡的内政,1997年,美国布什政府宣布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为恐怖组织。2003年,美国多次表示支持斯里兰卡国家内部的和平进程。2003年11月,当斯里兰卡国内出现政治危机时,美国政府表示支持斯里兰卡政府推动和平的积极态度。
斯里兰卡国内形势的不稳定以及美国的干预,使得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业受到极大地影响。此时,加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推行的“经济全球化”,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大举入侵,使得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业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电影业一样,难以抵抗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进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开始衰退。
自1977年斯里兰卡现政府执政要求以来,国家电影局放宽了对外国电影进口的限制,并向电影厂家和公司鼓励生产质量高的民族故事片。从50年代起,斯里兰卡天主教电影协会每年都评选最佳国产故事片,最佳演员和最佳导演,向他们颁发荣誉证书。1979年,国家电影局首次设立“斯里兰卡电影总统奖”,于当年首次向当选的最佳影片、导演、剧本和最佳男女演员颁发奖章和奖金。国家电影总局于1983年投资一座彩色电影洗印厂。鼓励和帮助电影工作者生产彩色故事片。进入80年代,斯里兰卡摄制的影片内容和体裁逐步多样化,其中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比较突出的有《密林中的村庄》(1981)、《邀请》(1981)、《沿着大路跑》(1980)、《老家》(1982)等。优秀的影片造就了一批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如马丽妮·冯塞卡,伽米尼左·阿贝维克拉赫托尼·拉纳辛哈等,他们均以其细腻动人的演技蜚声影坛。
但是此时,斯里兰卡的民族电影出现了问题。好莱坞的大片和印度宝莱坞的轻歌曼舞的浪漫性情节剧占据了斯里兰卡82.5%的电影院,而新一代年轻观众是好莱坞和宝莱坞的忠实观众,慢节奏的斯里兰卡故事片逐渐失去自己的观众。正如导演达哈玛森纳·帕萨拉吉(dharmasena pathlraja)指出那样:“困扰我,同时也持续打搅我的影片创作的是,那些从大都市外面进入的人和群体。我们国家从六十年代开始,首都科伦坡不断发展而成为大都市,但与此同时,外来人进城后打破了原城市的传统,带来不好的习俗,而外国文化也随之进入,于是,我们第一次感到文化身份的消失,或淡化。比如说,电影的情节结构中的浪漫成分,我以为毕竟是罗曼蒂克的色彩——但现在是好莱坞或宝莱坞样式的罗曼蒂克,而非斯里兰卡式的浪漫。我试图恢复和表现我们民族性的罗曼蒂克,但失败了!因为观众不喜欢。”
斯里兰卡1979年开办电视业,到1985年建成两座电视台。80年代全国拥有电视机50多万台。由于没有限制,录像放映点比比皆是,斯里兰卡的电影业受到严重冲击。加之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影片生产费用不足,多家电影厂入不敷出,影片的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思想上和艺术上俱佳的影片越来越少,斯里兰卡的电影开始走向衰落。原来仅有的两家电影报刊也因为经费不足,其中一家被迫停刊。这种状况引起斯里兰卡政府的重视,并开始采取措施振兴电影业,其中包括更多的拨款资助电影公司,以法令禁止在电视节目中播出出厂后不久的国产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