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现在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渐渐的发展起来了,可是对于我们传媒人而言,未来依然需要我们的努力。在社科课上,有许多次都是在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就像其中有次播放的影片中的一样,张铁林说:“你们美国的电影我都看过,连续剧我也是买碟看的,可是我们中国的电影,你们有看过吗?”。当时两位外国导演都不停的像张铁林致敬,这说明些什么,中国的电影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可是大家更愿意看到的还是好莱坞的电影,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来努力,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纵观中国过去,有的人认为,建国以来,中国的电影分两个阶段:谢晋前三十年,张艺谋后三十年;有的人评价:中国电影可以分几代人来看,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第三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软弱妥协的改良者——第四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风口浪尖上创作的人——第五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边缘形象的代言人——第六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有的人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三个阶段,艺术电影时期,独立电影时期,跨国制作时期。下面就这三种观点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人们把电影事业分为了两个时期,谢晋前三十年,张艺谋后三十年。这话一点也不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女篮五号》、《舞台姐妹》这都是当时那个年代所反映的东西,谢晋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用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前三十年的文化。一代有一代的文化。在二十世纪,电影是无可置疑的文化强者。文化的层次很多,但其中最令人神往的实现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群体性投入。一部优秀的电影上演,常常成为一种全民的节日,谢晋和其他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就是这种节日的执掌者。张艺谋后三十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又一部的大片不断的上演,从最开始的《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风格由最初的平民化到了国际化。中国电影也逐渐开始走向世界,但是,在世界的范围内,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好莱坞大片,虽然张艺谋的电影都有很好的票房,可是中国的电影不是一个人的,需要更多的电影人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推向时间。
中国电影人分代说,文革结束后,停止发展了几十年的电影迎来了自己艺术的春天,电影重新开始迈向艺术乐园,冲在最前面的是那些在文革前已经开始持掌导演话筒的第三代电影人,他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在探索电影艺术的道路上,他们首先抓住了文学,第三代电影人深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继承了左翼电影的传统,一次他们的电影比较尊重原作;第四代电影人是文革前进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文革后刚刚独立导演电影,主要是接受苏联电影的熏陶,所以既尊重原作又赋予原作一定的时代性是他们改编电影的主要特点;这一地啊电影人最先摆脱文学对电影的约束,接受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强调视听的表现是他们电影的主要特色,第六代电影人用纪实的方式拍摄自己人生是他们艺术表达的方式。这几代人代表了中国这么多年来电压变化的趋势,同时也看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走向,从最开始的文学作品的翻拍到现在的创新创作,中国的电影是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但是同时在接受外来的技术中国电影正向市场转型,艺术电影很难找到投资,商业电影跟过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中国很多的电影难以发展。
中国电影探索的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艺术电影时期,以张艺谋的《红高粱》未开时,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达到高潮,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以国际电影节获奖为突破口“走向世界”,以中国艺术影片的成功为代表形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国际化浪潮。第二阶段独立电影时期,以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年轻导演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电影人,在国家体制外操作“地下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以一种“另类”形态而立足,继续着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第三阶段,跨国制作时期,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向全球开放,以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等为代表,中国电影人面对国际市场的电影产业化主流,探索新的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模式,这三个阶段中国电影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了不同的国际化特征。
中国电影应该说在2003年以后前所未有的当做一个娱乐产业来对待,在过去我们一致认为电影基本上还是一个宣传产品,但是到2003年以后从政策上有一个最大的调整,我们已经非常明确的认为电影是一个产业,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从国家政策的趋势上来讲有了几个非常显著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行业的开放,大家最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这个开放的基本顺序是这样:先开放影院、然后是制度,最后是发行。这个顺序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保护电影民族工业,另外一方面不想看国外的电影集团过早的控制电影链条,其实发行几乎是所有的媒介集团控制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其实真正能够控制一个产业的很可能是发行环境,我们去研究过八大公司主要就是对发行环节的控制,所以我们最后开放的是发行,第二就是从审查的角度来讲逐渐的放松,一方面是程序上的放松,比如说我们的分级制一直在研究中,尽管现在还没有推出,但只是时间的问题,不管用什么样的词汇,但是分级已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是我们给成年人看的这部分内容很可能产生社会强烈的反向,还有就是政策上的趋势,我们最近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在生产制作方面今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影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从产量上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成为主流,投资大制作的成为中国电影的真正市场主流。另外还有一个趋势的变化就是电影投资的多元化,各种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以后,对中国电影整个制作经营都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资本在进行重新组合,每种组合都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同的作品形态和针对不同的作品市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电影的投资重量在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制作的投资,应该说在中国已经创作了投资记录,这个投资的增加其实很难程度上说明了电影回收能力的增加,这个回收能力不仅是影院的回收能力,很可能是远远超越影院之外的回收能力。下面就是国营电影制作机构的势力在逐渐增加收入分化,过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老厂,他们目前已经退出了主力军的地位,那么上海电影集团还在生产的第一线,绝大多数国有电影制片厂已经退出了生产的第一前线。当然中影集团成为国营机构的一个主力,前天刚刚看到中影集团先后和索尼和时代华纳成立了两个合作制作公司,那么表明了中影集团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自己新的资源整合。
现在我们电影从制作时代走进了一个营销时代。还有一个值得谈到的就是大电影产业的形成,之所以叫大电影产业这个核心的概念就是电影是整个媒介行业的内容核心,整个媒介行业不管是明星也罢,电视也罢,所有的行业内容核心产业是电影。所以电影是推动整个媒介的特别是娱乐媒介发展的最核心的,尽管影院不是获得利益的唯一途径,但是影院作为一个发射平台时,我们的媒介由于得到电影的推动,得到更多观众的形态,。从电影发行的趋势来讲,我们今年的电影票房有了明显的攀升,而且在非影院之外的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这些数字都可以从各种地方得到。最近这两年各大电影院的建设非常火热,这一方面影院很开放,另一方面影院是最有利看到的地方。第一中国电影从整体的电影市场来讲严重不足,十亿人民币的票房相当于美国电影的六分之一,这点来讲是差距甚远,而且200部电影几乎有五分之三的电影是进不了电影院,要按照市场的规划有序操作的电影很少,大部分都在没有票房的怪圈里面徘徊,电影的多样化生产还不够,中国电影观众的人数太少,我们每五年看一场电影,而美国人每年看六场电影,这种观众不平衡,造成中国人都只看盗版,不看电影,电影的法规问题非常非常多,随着付费电视的出现,我想中国电影大产业的概念即将形成,而政府有关部门和电影创作人员对电影产业、产品的重新认识,电影一定能找到和电视差异化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从经营模式或者说从产品内容、市场针对性里讲都是在和电视差异化的竞争,一定要和电视的内容、形态形成非常明显的差异,电影产业必须要找到差异性,才可能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如果中国电影的平均观众人次能够达到一次一年,我们的盈利概率会超过60%以上,中国电影才会真正有希望,中国电影才会进入一个我们一直在呼吁的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毕业论文网
在如今的电影院,观众们看好的是大电影,投资大,高票房的巨片,《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色·戒》,人们对于名导的追捧是目前中国人看电影的一大趋势,但是最近几年,一股新的电影风开始席卷而来,疯狂系列的这种小投资大票房的电影开始风靡,《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十全九美》、《夜店》这种小投资大票房的电影逐渐开始成为观众们关注的焦点,这类电影都不是靠大牌来撑场面,也没有绚丽的特技效果,更不是靠名导演,他所拥有的是一种独特的幽默方式,在这种繁华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休息的心态来看电影。相比那些名导名片,人们对这种黑色幽默和平民式的搞笑方式更喜爱。
衡量电影的标准一向有两个:一是艺术,主要靠奖项来表现。二是票房,主要靠收入来表现。而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与营销观念、水平、能力的不平衡,也说明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不强。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繁荣仍然相当不利。在票房成长的背后,只有少数的过场电影值得称道。大部分仍然没有摆脱地票房的噩梦。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不满意度超过对进口影片的不满意度,证明了大多数的国产影片没有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国产影片的竞争力不如进口大片的竞争力。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不强在于电影本身——电影市场产品仍然不够丰富。电影题材范围比较狭窄。类型也比较单一,武侠、爱情占据了商业电影的绝大多数,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导演、明星、制片人等仍然严重匮乏。导致中国电影厂也活跃程度不足,市场规模也难以扩大。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国产电影的海外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国产电影在海外的票房收入是逐年上升的,而且幅度挺大,尽管这些中国影片大多由国防外发行公司买断发行,中国方并不能从票房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这些海外票房成绩客观上提升了国产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国产影片的海外发行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增加海外发行合作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要实现中国电影产业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引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副院长、著名影评人伊鸿教授的一句话来表达: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每年观影次数超过一次,中国有五十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一千万,中国现代化影院银幕数能够达到五千块以上,内地影院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比例的40%以内,中国电影制作的盈利率超过60%以上,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也许就会了真正的到来。毕业论文网
参考书目:
1.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冯果
2.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国际化模式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一村
3.加入wto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谭梅
4.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盛璋
5.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
6.中国电影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