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编码 解码理论 文化变异 中国符号
【论文摘要】1994年,迪士尼影片公司拍摄了取材于古中国的《mulan》,以其独特的主题、鲜活的人物、以及唯美的画面不仅在亚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更是斩获了3亿4百万美元的票房,成为迪士尼影片公司生产的经典名作。本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人物编码、场景编码和二次编码所产生的文化变异来分析该影片在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mulan》跨文化传播背景
1、《mulan》故事梗概
迪士尼描绘的花木兰虽然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替父从军”的女孩儿,但是很多情节是编剧重新构造的,该片故事梗概如下:
在古老的中国,皇帝所统治的中原地区受到北方匈奴的攻打,国难当前,每个家庭必须出一位壮丁为国家效力,当征召令传递至花家时,木兰的父亲——已经为国家出战过一次的老翁接下诏令,不得不再次出征战场。
主角木兰——虽然背诵不出“妇有哪四德”,但是她却试图让自己看起来贤淑可人,为的是嫁一个好人家,成为父母、花家祖先的骄傲。直到有一天,她坐在湖边,看着湖中倒影,她意识到“木兰有一颗心需要自由飞翔,她不想一生都去扮演一个角色”。诏令发来的当夜,木兰毅然决然地穿起战袍,偷出父亲的长剑,跨上骏马,奔赴训练场。
木须和蟋蟀是编剧为丰富故事、增加喜剧色彩而设计的角色。在这两个小家伙的陪伴与帮助下,木兰在训练场表现非凡,并在与匈奴的激战中立了大功,连将军李翔也对她感激不尽。
木兰因伤暴露了性别,全军哗然,虽然木兰没有因“欺君大罪”受到惩治,但是她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当皇帝和满城人民准备为胜利庆祝时,事态的发展再一次紧张起来——木兰得知匈奴首领单于并没有死,在紧急关头,木兰再次发挥她的才智,来到皇宫前从单于手中救出皇帝,这时紧张的氛围才烟消云散,天下方才得以太平。
故事的最后,木兰带着皇上赐给的金牌回到家乡,父亲终于肯定了她的功绩,木兰终于找到了自己,同时也为花家带来了至上的荣誉。
2、《mulan》的全球影响力
《mulan》于1998年6月向全世界公映、发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下了3亿4百万美元的票房成绩。
虽然《mulan》在中国内地没有公映,但是dvd的发行和网络的兴起使得大批的中国影迷领略到了这部影片的风采,其中我国内地在2004年引进了《mulan》特别版dvd,内含影片光碟、幕后制作过程、互动游戏、mv、动画片段集锦。
二、《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mulan》的制作、发行显然不止针对国内市场,它能够顺利走出国门,在国外创下近2亿美元的票房,与其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正确使用息息相关。在影片中,迪士尼运用了大量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以水墨画的风格构建了一个个古香古色的场景,吸引了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的影迷。笔者采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对片中中国元素的使用进行分析,探究《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首次编码——展现中国
由于影片的制作者(导演、编剧)与观众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如何让观众准确无误地接受是一个莫大的挑战。《mulan》这部影片的体裁选取于中国古代故事,编剧和导演在一定程度上试图还原事情的原貌——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所以观众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能够看到不同的中国符号:龙、灯笼、小桥流水人家等,通过这些元素,他们更好地理解整个电影。
(1)霍尔的编码理论。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他同时是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
霍尔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他建立了“编码、解码理论”,其理论基础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生产理论,霍尔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编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电视专业工作者对采集到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为电视的影像和声音符号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带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会受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所以电视专业工作者会选择特定的声音或者影像符号来进行意义的表达。
第二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成——也就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之后,电视作品便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然后接受受众的解读。
第三阶段是编码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霍尔从人们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解读电视的传播效果,分析受众的解码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霍尔研究了观众对电视话语意义的态度分析,是否与电视专业工作者赋予的意义相一致或者持有其它不同意见。①
(2)人物形象编码。为了拍摄《mulan》,迪斯尼的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人物形象的绘制都建立在对古中国的了解之上。
首先是对人物和故事的选择,选取“花木兰替父从军”作为本部影片的题材是因为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巾帼英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拉近了作者与受众的距离。
其次是对人物形象的绘制上,影片涉及到四个主要人物:木兰、将军李翔、皇上、匈奴头领单于。影片作者在人物的创作上,对每个人的造型进行了编码,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中国符号——木兰的形象特征为:长发、瓜子脸、凤眼、身材纤细,这是西方人心中典型的东方人形象;皇帝的形象特点是:长胡子、白眉、龙袍;整个部队为将军李翔是瞻,李翔的特征为粗犷、强壮、硬朗、冷峻;匈奴头子单于则凶猛、狰狞、残暴,其反面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3)场景的编码。好的环境和场景不仅能够提供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很好地突出人物特色,在场景的创作上,《mulan》独具匠心的选择了中国水墨画风格,除此之外,也特别注重对中国元素的使用:长城、龙、红色的宫殿、灯笼、风筝、竹丛、中国功夫、钟楼、唢呐、舞狮、水稻、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元素贯穿了影片的整个过程。
影片导演对这些中国符号进行编码,无疑是想向观众传达出“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古中国的故事”,便于观众解码。中国符号场景的频频出现加强了这部电影中国文化的气息,为影片增添了美感的同时也拉进了作者与观众的心。
2、二次编码——展现美国
虽然《mulan》在选材、人物的形象和场景的布置上极富中国特色,但是观众依旧能够感受出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中国电影:导演利用诸多中国符号的同时也不忘体现美国人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情节再紧张也不乏小幽默。提到《mulan》对美国文化的展现,就不得不提到文化变异理论。
(1)二次编码催生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次编码是将原始信息转换为可被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则是将可被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转变为可被他国受众或全球受众接受的信息。简而言之,二次编码就是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对接。②
所谓的文化变异是指某种文化在异质文化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吸收异质文化要素而变成一种既具有该文化原先某些特征,又具有异质文化的部分特征的新文化产物的现象。③
(2)美国文化的编码。在影片《mulan》中,导演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二次编码,形成了一个变异的文化符号,这个变异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导演在影片中注入最多的美国文化莫过于“个人主义”,影片开始的前半段,花木兰的人生一直由父母操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染,一些台词诸如“男人出征战场,孩子女人养”;“要成为男子汉,绝不认输”将当时的封建思想还原的淋漓尽致。直到有一天,木兰在河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传统的封建思想自此被打破,木兰要做回自己,不再服从于任何人的安排。
于是木兰替父上战场,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凭借她“个人”的智慧,匈奴惨败,之后匈奴卷土重来时,又是木兰的“个人”智慧拯救了皇帝,自始至终导演都在像观众传递着一个观点——封建思想需打破,个人英雄主义要体现。
另外,《mulan》中也不乏一些赋有哲理的句子和一些让人励志的闪光点,比如木兰在被众人所抛弃时,她的小伙伴木须对她说:“things will work out,we started this thing together,and that is how we will finish it(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该勇往直前)。
《mulan》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源于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首次编码中,中国文化大量蕴含于人物形象、场景环境和人物动作中,这一系列做法使得《mulan》中国特色鲜明,便于观众理解;二次编码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极具魅力的火花,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自由精神的组合迎合了全球观众的口味。
中国电影若想加快步伐走向国际,可以对《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多加学习借鉴,在电影选材上,立足本国特色,发掘有吸引力的内容,巧编码,以扩大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③张放,《文化免疫与文化变异——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本土化的双重内涵》[j].《天府新论》,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