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居地,当年能跳“天鹅舞”的赫哲族人,如今已经寥寥无几。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章主要就“天鹅舞”的由来、“天鹅舞”的再创作以及“天鹅舞”的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天鹅舞” 再创作 思考
黑龙江省境内生活着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居住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街津口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等沿江一带及佳木斯市和郊区敖其村、抚远县抓吉村,还有少数散居在富锦、桦川、哈尔滨、长春、北京、新疆等地市。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和丰富的音乐资源,都是通过世代赫哲人口传心授继承下来的。2006年8月,我们有机会到同江,对赫哲族“天鹅舞”进行了调研,从而使我们对“天鹅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天鹅舞”的由来
“据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主要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犹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
通过上述文字的描写,可以看出“天鹅舞”在赫哲族民间流传之久远,深受赫哲人的喜爱。那么“天鹅舞”究竟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天鹅舞”最早源于依玛堪说唱故事,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主要表现天鹅姑娘为了逃婚、抗婚,被迫无奈投河,变成了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这样一个故事,单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天鹅姑娘那种不屈不挠、不畏世俗的精神,但更深一层来看,它折射的却是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也是对传统包办婚姻的无奈。人们为了表达对天鹅姑娘的怀念和敬仰,便编此舞蹈来纪念她,故取名——“天鹅舞”。“天鹅舞”的基本动作是模仿天鹅戏水、飞翔的姿势,高潮部分是模仿天鹅的鸣叫声——“噗、噗”的声音。
二、“天鹅舞”的再创作
“天鹅舞”的再创作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民间艺人尤俊丽,是“天鹅舞”的改编者之一,而她的丈夫吴福常正是“天鹅舞”改编的主要人员。
吴福常曾在八岔和同江工作过,是赫哲族文化研究员。据尤俊丽描述,吴福常很小就喜欢音乐,从爷爷和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赫哲族的民歌和舞蹈,虽然爷爷和父亲都不是专门搞音乐的,但是他们对本民族歌舞的那种热爱深深地感染了吴福常,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对“天鹅舞”的改编并不是吴福常的一时之举,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准备。过去的“天鹅舞”,动作单一,意境比较浅显,加之会跳“天鹅舞”的人越来越少,即将面临消失的可能。想到这些,吴福常萌生了改编“天鹅舞”的想法,他想通过自己对“天鹅舞”的理解,改编出一个全新的“天鹅舞”,不论在视觉上还是在意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之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埋头于“天鹅舞”的改编,先后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修改和创作。
对“天鹅舞”的改编是否成功,要取决于观众的反应。1985年和1994年“天鹅舞”两次登台演出,效果并不理想。吴福常开始反思,是什么导致舞蹈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于是,他虚心请教看过“天鹅舞”的观众,也听取了有关人士的分析。最终,原因找到了,问题出在服装和演员上。在服装方面,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没有统一的服装,并且什么样的服装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当时并没有考虑。而在演员方面,也没有进行严格的挑选,认为只要会跳舞就能演,其实殊不知“天鹅舞”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舞蹈演员的身高和体型以及对“天鹅舞”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到哪里去找合适的演员?当地的演员虽然能领悟“天鹅舞”的意境,但是由于舞蹈水平受限,很难表达出“天鹅舞”的韵味,而专业演员确实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过硬的技术,可是要想从外形上贴近角色,还是有些困难。吴福常只能先从当地的舞蹈演员中挑选,之后再慢慢寻找合适的人。于是,他把当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演员聚到了一起,一同商量“天鹅舞”的演出,后来他们终于成功了。虽然还是有些遗憾,但就那样的时间、地点、条件,能有那样水平的演出,应该算是一种成功了。
三、“天鹅舞”的现状
“天鹅舞”的演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因为吴福常的不幸去世,使得舞蹈在登台后不久就停止了。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濒于消失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同时,国家对民间传统文艺加大了保护力度,一些民间传统文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采访期间,尤俊丽为我们跳了一段“天鹅舞”,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鹅舞的魅力。或许正是它的刚柔相济,使得人们一直喜欢它,“天鹅舞”也一直都能这样传承下去。
虽然,赫哲族的经济文化相对不是很发达,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那种保护和期望,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那份热情、那份执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中国的历史悠久,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待发掘和保护,这也迫切需要我们去做。不论是赫哲族的“天鹅舞”还是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要是能传承和发扬下去的,都应尽量给它们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民族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同时,我们也应该深知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和使命,要让更多的后人有机会去欣赏自己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让他们从中感受和体会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
[1]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