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科学发声方法的正确认识与运用,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歌唱状态,演唱完整的声乐作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科学发声方法 声门 喉头 共鸣腔
近年来音乐院校扩大招生,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学生在短期内演唱完整的声乐作品,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目的,必须使其快速掌握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大师沈湘先生说:“歌唱从呼吸的角度看,呼吸对抗,不能理解唱歌只是一个嗓子,应该理解为呼吸的对抗是为了得到嗓子和共鸣的回应。”著名声乐教育家王福增先生讲:“正确的起音是喉头先关闭,咽腔向下迎接,向下挡气,等到从肺攒出的气息达到声门时即开始歌唱。”医学博士林俊卿先生总结出“簧管发音偶组”的发音原理,簧与管连在一起即成为联合的一个发音器(声学上叫“发音偶组”)。这种“发音偶组”所发出的音,“音高”决定于簧与管的共同发音情形,确切地说,每个音主要是管振动发出的“基音”,包括自然产生的备“泛音”,加上簧振动的“基音”。从实验中把声带和共鸣比作簧与管,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大师们的见解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声门关闭,挡住气息,使共鸣腔形成管子状来歌唱。
一、科学的发声方法:声门挡气、共鸣腔形成管状
1.发声器官:喉头是一个重要的发声体。会厌起着声门的保护盖作用。声带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一头固定在喉结上,另一端是分开由两边软骨和肌肉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出声音。声乐的乐器是自己的嗓子(声带),用它说话,也可以把它制造成唱歌的乐器。唱歌就需要运用歌唱的训练来重新制造它,使它能够适应歌唱的需要,能唱出音调准确节奏正确的歌曲。声带有三个力:声门挡气,使喉打开坐下;声带张力,是使声音产生高低强弱等不同变化;声带的闭合力,是声音集中,有亮心。
训练声带关闭:声带长在喉里,喉控制的呼气流量是一种有控制的空气压力,通过它产生清晰明亮的声音和清楚的吐字,用这样一种气息歌唱是很省力的。由于咽腔打开,听起来这个在喉发出的声音却在头腔振响,因为喉头向下挡气吐字节发音时,鼻腔是打开的就会感觉到声音从喉头转到鼻梁后的鼻道上,这叫“高位安放”,声门挡气需要喉向下打开。为了正确训练需要三个动作: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出。在同一时间完成,也就是仿佛在打哈欠,并且打开喉咙,当感到空气从声门出来时,就放下喉头并发出声音,也就是在哪里吸气在哪里唱。而打开喉头,声门挡气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声音从喉发出时,只是一点极少共鸣的声响,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
2.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喉咽口腔、鼻腔和头上的“窦腔”等。歌唱时依靠人体的胸腔、头腔和喉咽口腔三大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来扩大和润色声音。头腔包括鼻腔和窦(额窦、蝶窦、鼻窦和蜂窝骨等)都有各自固定的空隙。这些都称不变共鸣腔。鼻腔是声音进入头腔共鸣很重要的共鸣通道,因位于鼻甲鼻道外有很多微血管,有些地方呈海绵体,如患伤风感冒等引起鼻塞,影响共鸣。喉咽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这是由于喉头到嘴唇腔体可以作各种变化,如:口腔大小变化、舌头形状变化等是最活跃的共鸣器。胸腔也是不变共鸣器,是指发声器官的振动通过骨骼和肌肉组织的传递,使肺腔和胸廓坚实的骨结构同时产生振动,起到加强声音的厚度和深度作用。
共鸣腔体有两种功能和客观效果:一使声音更为丰满、圆润、自如;二使声音集中、嘹亮。从腔体变化的情况看,喉头向下,软颚适度抬起,下巴放松,使喉到嘴唇的共鸣管道拉长,产生丰富的泛音共鸣。
3.喉和共鸣的关系:从共鸣角度来看,说话和歌唱的人喉头向上跑,则使喉到嘴唇的共鸣管不够拉开,喉头在人的休息时的位置之上声音缺乏共鸣,管道变窄,没有一个管道帮助调节和挡气,声音既费力又没有共鸣,唱歌的人往往为了获得应有“侧向收缩力量”(随便拿两张纸,在这两张纸中慢慢地吹气,这两张纸不但不分开,反倒更紧地贴在一起)。把共鸣腔形成管道使声音在共鸣腔内运行,像一辆转起来的自行车,不停地走起来转起来,这样声音就连贯,音色优美。
二、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科学发声方法
1.科学发声方法的教学是正确认识喉头挡气,共鸣形成管道,在气的作用下歌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的方法,必须从最本质、最敏感的部位入手,让学生了解喉的构造、声带的作用与运用,让他们记住,歌唱时声门是紧张关闭,不能松懈。利用声带挡气形成管道的唱法,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演唱的改变。能发挥每个人的特点,跟着伴奏演唱完整的作品,在考试比赛和各样演出中反馈,效果良好。
帕瓦罗蒂唱歌剧《连队的姑娘》九个高音c时,回想最初演出时的情景说:“开始时,我非常担心,吓得我简直不知是喉咙唱好,还是用括约肌(肛门周围的肌肉)好。”由此可见,声门挡气,共鸣形成管子是科学发声方法,音高和声带的张力有关,和气息无关,多余的劲是错误的。
2.声乐是长在自己身体上的乐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凭感觉学习的艺术,很多人把它看得很神秘,崇拜美声唱法,模仿录音,误认为美声唱法的喉打开使声带的放松、没有劲,也就是声带没有被正确地认识运用,没有认识声带三个力:下坐力、张力和闭合力。因录音的效果和实际演唱有一定的差别,实际演唱是声带挡气唱法,由于共鸣打开很好,听的效果泛音就多,听起来声音可能从头腔出来或是脑后出来等效果,听录音能掩盖许多本身固有的唱法,如:泛音多于基音,因此不能把模仿录音作为基础训练,要把它当作辅助语言的训练工具,不注意运用声门挡气,追求喉放松和泛音,训练出的学生演唱就没有个性,千人一喉,演唱中国作品困难,歌词不清,不能充分表现作品的风格,演唱起来笨重不流畅,音高偏低、音色没有色彩。有很大一部分人误认为美声唱法就此种歌唱状态。笔者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也有过坎坷,学习很努力刻苦,成绩不明显,声带经常疲劳,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了喉与共鸣的关系,演唱有了很大的变化。
科学发声方法的正确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快速掌握演唱方法,就能在短期内演唱完整的声乐作品;有效传授科学发声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2]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林俊卿.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4]徐小懿等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