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阳戏音乐的雅俗关系予以论述与分析,为研究、探索阳戏音乐与历史及传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阳戏 雅俗 群众性 流传性
一、“雅俗共偿”才有群众性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我国约三百个地方剧种中,都有它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各自奋斗目标的风俗民情,正是这种各自的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编织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剧种与剧种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阳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广泛的地域性根源。沅水流域是一块居住看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住的地方,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来往,生活习惯相互影响,苗歌、侗歌等各种娱乐形式深深地渗透到汉民族的日常文化生活中,随着历史的变革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荣、枯,不断地新陈代谢,逐步形成和发展成雅俗共偿,通俗易懂,极富传唱、民歌性很浓的民间歌舞性剧种音乐,这就是今天我们听到的阳戏音乐。
阳戏音乐优美动听,亲新活泼、朗朗上口,地方民歌小调特色十分浓郁。笔者有幸看到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的演出,音乐感觉很深,引起笔者强烈共鸣,尽管从戏曲音乐审美角度来说,阳戏的很多声腔,还不够完美,曲韵浅显、歌味较浓、表演上也没有很大特色。这正是阳戏的“俗”才引来了近三百年“入人家演之”、“外教”世间阳人的繁荣历史。从某种程序来说,阳戏不能与昆曲、京剧以及湘剧高腔和本地的辰河高腔等“雅曲”相论,阳戏的声腔、表演程式、完整性等都处在不成熟阶段,但阳戏音乐的“俗曲”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为阳戏音乐来自这块土地上生生息息的劳作大众的生活之中,阳戏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主弦律之一,是他们用以表达某种情感的手段,正是这种“俗”,她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在情感上与人民大众紧密融合,老百姓喜欢看,喜欢听,喜欢唱,这是阳戏音乐得以流传至今并仍然勃发着生机的主要原因。
上河阳戏音乐的生命力,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变革发展而得顽强的生存,时至今日,阳戏音乐在沅水流域特别是今怀化市各县区及湘西自治州城乡仍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戏曲音乐史上有“雅曲”战胜“俗曲”或“俗曲”战胜“雅曲”的先例,尽管现代社会突飞猛进,各种形式的科技娱乐形式不断地冲击着戏曲音乐,戏曲也因为社会形态的改变而越来越受到某种势力的漠视,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俗曲”具备的时代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终将鼎盛一时。阳戏音乐的“俗”不等同于一般歌曲的“俗”,她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俗”,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俗”就是“雅”。因为只有真正“雅”的东西才能流传下来,才能在人民大众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这也许是“雅”与“俗”的辨证关系,阳戏音乐流传至今三百余年就是“雅俗共偿”最有力的注释。
二、“雅俗共偿”才有流传性
在沅水流域还流传着另一地方剧种“辰河高腔”,该剧种历史悠久,声腔较为完整,其唱腔高亢激越,悲切愁苦、楚韵凄凄、源远流长,可称得上是戏曲的老祖宗。流传至今,会唱会哼的人甚少,辰河高腔的这一特点正好和阳戏形成鲜明的对比,上河阳戏唱腔优美,音乐动听,朗朗上口,亲新活泼,在湘西的城镇山乡上了点年级的人都会哼上几句阳戏小调,像《核桃调》、《七字句》等曲牌更是家喻户晓,文革中京剧样板戏可谓红火天下,但很多业余宣传队及城里专业文艺团体都喜欢用阳戏的曲牌音乐改编样板戏进行演出,观众看出味道、喜欢。可见阳戏音乐曲调流传甚广、已深深地扎根在广大城乡人民大众的心中。
上河阳戏音乐的流传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旧时,湘西山区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文化生活落后,逢年过节或是某家办喜事、喜庆祝贺,便请来地方唱阳戏的班子搭台唱戏,少者一天一晚,多者十天半月,唱腔台词声声入耳,锣鼓喧闹阵阵震天,由于阳戏剧目大都属于生活小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一样,因此观众们看起来也就觉得格外亲切,如表现男女爱情交往、婚姻、反对赌博、嫖娼、抑恶扬善、尊老爱幼及一些神话传说等贴近生活的小戏,俗称“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与那些上演正本剧的辰河高腔、汉剧、京剧等正好相反,故旧时官场和富豪们是瞧不起唱阳戏的,认为阳戏低俗,不允许年青女孩子看阳戏,民间有“闹洋精光唱阳戏”之戏称,“闹洋精光”一词是怀化一带的地方俗语,意为不正敬、不正统。这主要是指阳戏传统剧目中有个别地方出现淫词滥调和有伤风化的形体表演所置。如“小子生得黑、洗也洗不白、妈妈怀我六个月、肚子鼓起来、那天上茅厕、出来大半截、一巴掌扣去、又怀了六个月”。这是传统阳戏《扯笋》一剧中小丑的一段道白,引起观众满场大笑,像这种欠雅的台词及形体动作在传统阳戏中随时可拾,也许观众的笑声中有低俗粗鲁的余音,也许恰巧是这种笑声埋下了阳戏流传的种子,总之,阳戏余音乐并不因为台词的低俗而受到人民的抛弃,而是深深的扎根民间。
上河阳戏音乐流传至今并仍受到民间的欢迎还有一条重要因素,即曲牌结构简洁,普通百姓易于接受传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收集到的民间阳戏音乐资料来看,曲牌大多为上下句结构,五字句、七家句、十字句等形式很多。特别是上下句结婚形式的对唱,观众极易接受,《盘花》是阳戏的代表剧目,剧中一对男女花童的对唱,通过对各种花卉的赞颂、猜答,表现了这对花童隽永机智,妙趣横生的动人情景。
曲调亲新活泼、优美动听、上下两句,朗朗上口,不断反复,观众易接受。上河阳戏类似这种曲牌就有很多。正是这种“俗”的曲调,迎合了观众的思想、感情、乐趣和审美观。正是这种“俗”,贴近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建了专业的阳戏表演团体,音乐工作者对阳戏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改编等工作,同时对少数传统剧目也进行了整理,阳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阳戏音乐流传最繁荣的时代,时至今日,不管是城里或乡下的各种文艺宣传小分队,在他们编排的小戏、小品或说唱节目中,几乎都选用阳戏的曲调来演唱,演员喜观唱,观众喜欢听,可见阳戏音乐的普及性达到何种程度。
时下,城里人崇尚歌厅、酒吧文化,但那毕竟只是少数高消费人的趣向,这种“雅”、“时尚”的东西很难影响一代人。阳戏则完全不同,她的“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俗”,因为阳戏有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世世代代默默地支撑着她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群体,这支群体可以创造一种社会时尚,引领一股潮流,涌向音乐的百花园,“雅俗共偿”的阳戏音乐自有她独立的暗香与芬芳,别的形式是无法替代的,愿阳戏这朵山花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更加美顾动人。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3]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
[4]陈天国.不仅是音乐问题[j].音乐研究,1991,(2):85.
[5]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4.(2):90.
[6]隶月,寒山.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述评[j].中国音乐,1988.(2):86.
[7]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 nickson•chris.世界音乐(world music).纽约企鹅出版集团,2003. 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8.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