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对“多元建筑论的文化审视与批判
论文关键词:建筑 多元文化 整体主义 创造
  论文摘要:本文以整体主义美学思想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问题,认为在国际性、趋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个别性,是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风貌。作为情感符号、凝固音乐的建筑,理应在多元并存的r.4g氛围中有充分的整体性的发展。但也要注意防止在多元建筑论掩盖下的守旧,甚至迷信思想的泛滥。
  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世纪末大众文化和商业主义的勃兴,以及传统复归的新语境,建筑艺术也同其他艺术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新的发展、变化。整体主义地看,在我国现实主义建筑的主流下面,新思潮带引下的多元建筑理念正方兴未艾。流派纷呈,沙金混杂的多元文化格局已经形成。建筑日益显示着它的复杂与个性化特征。而国际化交流也造成某种形式的趋同,甚至模仿。在向西方先进建筑文化学习中,坚持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特色,在坚持地域性中放眼国际性,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应该是我们今天发展建筑文化的较为明智的选择。
  一、“多元建筑论”的内涵及价值
  建筑创造了隐喻性的想象空间,建筑艺术构成了“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n]。这种符号活动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体现社会和艺术精神的,物质文化统一性的作品。一切建筑都既有功能、技术的特质,如舒适、实用、坚固、经济等;也有审美的特质,如富有形式美感的外表、充满韵律的内部结构、以及形象内容等。这些特质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意识,有强烈的审美作用。然而,历史地分析,对建筑整体性质的把握每个时代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中断、裂隙产生,但其中总的是呈现着渐进的发展过程。
  回想并不久远的我国上个世纪5o~60年代的建筑,那时学习借鉴苏联建筑美学思想,主要强调建筑的现实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在对艺术至上的形式主义建筑,向传统复归的古典主义建筑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着重的是“清楚明显的形象,合理的结构,体量构造的适当,各部分的调和、权衡性,以及建筑艺术其它的特性。”[2]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强调节约的经济主义建筑观点,与这种现实主义的建筑追求融合起来,并推向极致,于是曾出现了建筑史上廉价而丑陋的怪胎。不能说认真注意经济问题有什么不正确,这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目前和将来,也都是建筑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经济现实主义的极端化,是弱化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建筑被视为工件的批量生产。对建筑品的功能要求、面积格局、定额和材料,都作了统一规定。“火柴盒”、“干打垒”是人们对其千篇一律的廉价建筑模式的一种形象的否定性评价。
  这种经济现实主义思想,是对建筑艺术基本精神的背离,是对文化、艺术追求的一种轻蔑,是封闭、保守的政治意识形态在建筑上的重要反映。由此造成的建筑发展的僵滞则是必然的。作为批判和反驳,8o年代以后的我国建筑界,开始兴高采烈地注意建筑的文化背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话语,也得到风风火火的探讨和演练。这是建筑走向个性化,建筑艺术百花齐放的重要表现。
  在有关建筑理论的各种声音中,我欣赏“多元建筑论”的理念。千百年来,和谐与完整的思想统治着建筑美学思想领域,现在,解构主义打破了这种理念,用多元发展的美学思想将完整统一取而代之。通过对中国建筑理论与现实的考察,有论者认为:“多元建筑论的基本含义应是:立足现代中国的多元生活,多元吸收,多元创造,多向量地全面满足生活对建筑提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l3]这种“多元建筑论”在哲学上,是带有整体主义观念的,那就是,此说中充溢着并存与融合二重性的整合的思想。当我们着重建筑的诸元融合时,“多元建筑论”亦可称“整体建筑论”。(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理论概念进行重新命名,存疑之事留待以后)多元建筑论是以承认东、西方多元文化为前提的。多元融合是在保持各自特色基础上的融合,是在多元文化并存基础上的融合。多元间是一种互相学习、借鉴的关系。向先进文化看齐,以弥补不足,应该带来现代建筑的共生性发展。因为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加强,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相互靠拢。反映在建筑上,先进的建筑技术,通行的功能构成,以及相应的现代美学思想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同。因此,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建筑出现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类同性是不足为奇的。西方的建筑文化为我们创造新型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科学性、逻辑性、社会性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来丰富我们的民族主体文化。
  我们知道,多元建筑论的提出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西方后现代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是以依托大众文化,复归古典形式,追求物质文明迪斯尼化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如何与后现代主义情感进行对接?这似乎需要尽量克服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误读和轻率。
  一座建筑物的最终目的是功能性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建筑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合理性,从而把握好向先进文化借鉴学习与吸收创新的重要关系。
  在具体的建筑品中,我们反对“火柴盒”化,也不赞成将建筑艺术庸俗化的错误做法。那些在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上弄大大小小的亭子,在一座玻璃幕墙占主要立面的高层建筑上加一个玻璃瓦的小亭子,这样的设计是不合适的。这仿佛给穿西服的人戴了顶瓜皮帽,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异常滑稽可笑的感觉。还比如,前段时间,在全国大量涌现的,一味模仿西方风格的玻璃幕墙建筑,也是食洋不化的表现。在与西方建筑的交流中,这种模仿往往以表面的、庸俗的模仿代替深层次的思考、比较和研究。并没有弄明白西方建筑的真正价值所在。不动脑筋的抄袭,只能显露出设计者建筑艺术创造力的苍白。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借鉴是必须的,模仿也不可避免。但不能忘记借鉴和模仿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此不能不考虑当下中国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审美心理。中国的建筑只能是承接历史,注意扩张,面向未来,走自己的建筑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高层建筑迅速改变着城市面貌,它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和天际线,几乎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标志。它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要求,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随着社会“三个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讲究创意设计,重视和研究建筑设计的意境,为其注入丰富的文化内蕴,提高建筑的艺术魅力,以及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追求建筑艺术的品味,满足人们对精神功能的要求,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建筑艺术追求的基本的、主要的目标。
  我们看到,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世纪广场”,堪称建筑中的精品。这件作品将中国传统的“实践理性精神”与西方现代建筑语汇统一起来,显示着民族传统、时代风尚和人文精神的深度结合。其造型注意了大的轮廓和体型,给人以结构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其平面和立面形状变化较大,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观赏性。体现着建筑同周围环境的对立的消解,和谐的统一,甚至具有某种中西合璧的艺术神韵。这的确是建筑艺术理念的有意味的发展趋向。
  二、坚持风土理念防止风水的偏执倾向
  建筑向人展开叙述,建筑艺术的叙述指向其实包含着传统与现代的两极,那么,在多元建筑论崛起的今天,注意在建筑青睐国际化的同时,向民族传统的索取,即对于地域、风土问题的密切审视、研究,不偏颇,是富于进取的有意义的趋向。
  风土文化,不光在我国这样泱泱古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使世界上任何一个重视文化的国家都不会掉以轻心。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建筑品,都是很有地域、风土色彩的构成。风土的内涵是指地域文化环境,它是对自然人生活之地的地域性、时代性、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命名。“人们存在于风土之中,一座风土城市的质感及其景观尽管经历沧桑变迁,但其源于大地风土资源的基本表现——屋面、路面、墙面以及作为标志性的构成,一直保持着风土的个性及其生命力。”有风土个性,人们才会乐于接触。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过晋祠而不入,就是认为那么著名的祠观,肯定早已花花簇簇地“乾隆化”了,重修的建筑没有了原来的风貌。自上个世纪8o年代以来,国际建筑学会每隔三年,对那些立足于本地推出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性的“风土建筑”的建筑师给予奖励,就是对坚持地域风土理念的肯定性说明。

  这是对建筑中过分强调建筑的“现代性”或“古典性”而忽视建筑风土个性的一种反拨。作为著名的地域特色城市,其建筑文化的标志,并不是那些珠光宝气的商业性建筑,而应该是具有风土个性、纪念性、民众居住生活普及性的地域性建筑。建筑价值的基点是这座建筑的文化品位及其隐喻性。其中包括建筑师的设计哲学,空间与形态构成的独到见解及手法,环境设计的巧妙,对当地材料质感的把握与适当的运用,与城市文脉相承,城市景观构成中的标志性等等。
  建立建筑的风土性观念,及尊重、体现风土个性是十分必要的,或许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折光。一些建筑师扎根于所在地域文化背景,已经推出了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意识基础及时代感的作品。他们将地域性和国际性统一起来,将西方的建筑隐喻同东方的万物有灵、交感交合的观念整合,构成了新时代的风土建筑。
  如建筑大师张锦秋先生主持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工程,是建筑中富于想象力的优秀之作。它不只具有合理的功能,还非常注意尊重历史文脉。作为一座现代化大型公共建筑,张锦秋先生确定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同时又注意体现新时代的气息,将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传统的造型规律与现代设计方法;传统建筑布局与现代功能,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堪称具有浓厚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取得了古今交融的艺术效果。鲜明的风土美学特征中,有着明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这些建筑品构成的情境和氛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灵,使我们感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具有极大的魅力和有待开发的巨大潜在价值。
  但对与之有联系的“风水”观念,我却认为应持慎重、保留的态度,不能不加辨析地全部继承,而用之于现代建筑之中。在东方人看来,自然是有生命的,强调“天人感应”,所以要把形态意象人格化。阳宅必须遵守阴阳平衡理论和五行学说。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指的是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但我们发现风水好的地方也多为环境佳的境地,自然对人的生存有利。然而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南方有些地区对风水的“避”、“冲”过分强调,不顾实际情况地在楼字朝向上大做文章,致使封建迷信成分过重。我觉得这是建筑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是十分不明智的、不可取的做法,理应受到批评。建筑隐含着人所面临的现实和对未来的理想,它不仅是凝固的音乐,同时也是凝固的文化。因而建筑不光是要追求适应环境形态的理性原则,而且它还要和人的需求、观念相统一,让人的目的在建筑品里得到具体的、自然的实现。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建筑师肩负的责任是沉重的。业内人士应该调整心态,走出误区,克服浮躁的创作心态和困惑的创作思想。并以敏锐的目光和诗性的心灵,遵循多元融合、价值共生,这一建筑的必然走向,坚持表现与技术的统一,这一现代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为创造富于东方魅力的经典建筑艺术,发展、完善中国的建筑事业而不懈努力。
  三、建筑文化未来格局的体认
  建筑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建筑的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那些具有深刻的艺术表现的作品,比如,文艺复兴时代的传奇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上世纪二十年代简洁的包豪斯校舍、三十年代东西合璧的流水别墅,以及东方园林艺术的代表已遭损毁的圆明园等等。它们总是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生活,向人言说自身,表达着某种内在生命的意味。并以其独特的情感符号,发展着人际的交互能力。那么,在现代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如果我们仍单一的用古典主义统一的视点来看事物,就很不切实际,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现代主义建筑坚持新的风格和新式建筑,拒绝任何不切实际的装饰和愉悦,“认为任何不必要的装饰都是和病态及罪恶相联系的。现代主义建筑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其乌托邦的性质所具有的破坏力也成了优秀建筑人士的心病。因而,针锋相对的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非高雅的大众化,目标是给人以愉悦和美,更不反对装饰和雕饰。我们看到的是,生活、人居、消费的理念已牢牢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和多国化资本主义相联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思想的多元化,经济的多元化,同建筑的多元化是紧密统一的。建筑要体现以人为本,“通过现实的某种结构关系的再现或重新组合来表现情感和理性”et],以多元共生作为发展的重要根基。坚持多元建筑原则,在操作的层面上,必须注意用东方的散点透视美学法则,去取代西方古典主义的焦点透视规则。也就是要在寻找传统的同时,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使西方建筑增加人文环境内容,东方建筑增多科学技术含量,造成互补。从而创造出新的建筑意像,有表现力的形式,有民族地域特点的时代建筑用以表达新的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而且这些也一定应符合生态建筑原则。
  “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些将国际性与地域性结合起来,既求同又存异的建筑,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的综合思考”。在工业强国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提出的一种生存对策。人类要发展又要能持续,那就得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限制浪费,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多元建筑理念恰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建筑”。在此,我们或许已经寻找到了建筑发展的合适途径,这几者相依相随,同融共生,建筑发展的最佳格局基本得到有效确立。
  我们正经历着建筑发展的突变期,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建筑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关系已密不可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建筑论思想,从根本上推动了新建筑艺术的完美创造。可以想象,只要我们按建筑艺术的规律去办,在建筑创作的主流整体中追求个性化的多元,在文化批判中坚持多元融合,我国的建筑事业就一定会早日赶超世界建筑前进的步伐,让建筑的意义“从生存提升为生命”,让更多的富于创造性、隐喻性的建筑佳作,走入我们无限广阔而自由的生活空间。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更新时间:
    对“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的改进…
    对影视音乐制作多元化的艺术分析
    对影视音乐制作多元化的艺术分析
    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探究
    当下流行音乐的多元化探索之路
    多元化环境支持民族音乐欣赏活动
    基于舞蹈教育的多元思考
    对“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探析
    浅谈舞蹈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培养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