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梦想,艺术生敲开医学大门
梦想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一种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社会理解的加深而不断修正、改变的东西。
在上大学前,我一直是一个喜欢写字的人,想和文字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2008年,我带着编剧梦报考中国传媒大学,通过三个专业的面试,但最后因发挥不好外加报志愿有误,梦想落空。由于那年适逢新课改的第一年,复读需要很大的勇气,我在是否要重新考一次大学的问题上纠结了好久。最后,不想随便打折处理梦想的我,决定再次投入复习。当时,距离高考不过几个月时间。2009年7月初,在经历艺术类加试后,我以五百多分的成绩接到某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即将开始四年的艺术生大学生涯。
结缘医学:只因公益电影
入学没多久,我就尝试去写短片剧本。大一的课程安排得很满,我们还要参加表演课的排练,时间很紧。但是就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仍挤出时间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也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
当初报考这个专业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拍摄公益题材电影,在大一一年里,通过阅读医学书籍,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在这个医患矛盾激烈的大背景下,如果我能拍一部医学题材的公益电影,让公众更加了解医学、了解医生,就像科学松鼠会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撬开医学坚硬的外壳,让医学更加平易近人,更加可爱,岂不妙哉?不仅如此,我还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考医学院研究生!文学是我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未来,我更想用一种理性的技术去支撑。于是,我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转折。
大二迅速地来临了,我的生活也从大一时的迷茫与忙乱,变得井井有条。我仍然坚持尽量不缺一节课,同时开始准备考研。在专业学习之余,我不断阅读医学专业书籍,同时备考雅思,成了一个与艺术学院格格不入的“理工女”。别人的研究生备考都是在大三开始,而我知道,作为一个艺术生,要考医学院的难度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在很多人眼中,艺术生都是因为成绩差才读艺术专业,不仅在学校备受其他专业的歧视,这种歧视到就业和升学时更加明显,所以无论是跨专业考研还是申请香港的学校,我都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我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复习时不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非常严格的时间表,书看得也比较随心,所以原本困难重重的复习没给我太多压力,反而让我觉得很轻松快乐。
那年暑假,我身边有女生正在疯狂地恋爱,总是期待某天可以遇见她的mr. right;也有人在外面有了兼职的工作,希望通过努力可以留在那所公司;还有人选择考研或保研,每天像机器一样不错过一次签到,常驻于自习室里。而我这一年的暑假,却遭遇了一场车祸,丧失了一位亲人,情绪跌落到谷底。这件事让我知道生命的无常,每个人拥有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能充分利用且自身精力充沛的时间更是有限,这让我更坚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最热爱的领域,并近乎固执地去坚持。此时萦绕在我心头的医学梦被彻底点燃,我开始常常去图书馆和自习室,看医学专业书几乎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
坚持梦想:
不做脱离实践的学究
我虽然想读研,可骨子里我并不是一个甘于被束缚的人。我不想只是看很多的书,然后彻底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在我身边,有很多人甘于寂寞地去做学术,他们在书山里乐此不疲,我对此表示敬佩,因为我无法这么束缚自己。我太需要那种真实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所以我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希望通过努力所有的成果可以让自己摸得到,这是我最终的动力。
于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开始开辟另外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杂志担任记者、编辑、撰稿人,同时寻求一切可以实习的机会。不同的社会阅历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我依然会在闲暇的时候看书,一有空就会去图书馆的六楼翻翻报纸和期刊,我知道这就是我最享受的状态。对于文字的爱好,我也没有放弃,每个月会接几篇约稿,通过这种写作,让我觉得仍然离文学梦很近。
大三时课堂里人越来越少,大家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出国的同学都有了语言成绩,考公务员和考研的同学都去了不同的辅导班,我还在按部就班地实践自己的计划。那份计划,在旁人看来是不靠谱的镜中花水中月。但我知道,人总是越长大越困惑,我们知道一定时期内想要做什么,却不知道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只是为了一份工作,抑或是物质堆砌起来的所谓高品质生活?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开,我仍然在摸索着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不断地为梦想做补充,此时,我身边年龄相仿的同学已经陆续订婚,我却与他们的生活轨迹越来越不相同了。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在下半学期由于我大学的绩点都不错,所以我获得了保研资格。2011年暑假,我报名参加了几所学校的医学夏令营。一个22岁的东北女孩,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里,跑了几个南方最炎热的城市,从南京、武汉再到深圳,在不同的讲台侃侃而谈,展示自己对医学的领悟。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宽广的视野,使我迅速在众多夏令营学子中脱颖而出,最终拿到了某名校的研究生预录取资格。
同年9月,保研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我22年来最纠结的一段时间。为了保险起见,我投了几所医学院,谁知竟然全部进了复试。但接着就是更加艰难的抉择——我想读博士,所以对于细化方向的规划非常谨慎。9月25日,我拒掉了清华大学的复试,尽管知道进入复试的人数与录取比是6∶5,但我想要去北京,而清华大学的研究所在深圳。当天在回学校的公车上,我又决定拒掉浙江大学的复试,拨通意向导师的电话时,导师问我是不是已经选择了其他学校,我告诉他我刚刚把手里的复试都拒掉了,他有些生气,那一瞬间我已经泪流满面。在夏令营申请时,中山大学——这所我当时梦想中的学校,告知我一般不招收跨专业的学生。可9月26日,我却在网上同时刷出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复试通知。回想起来,大概是当时在中山大学的申请表上的那段话打动了招生老师:“依然相信中山大学可以兼容并包,就像哈佛医学院,读艺术史的人,可以成为医学博士。我曾质疑中国医学教育的局限性,为何医学本科招不到最优秀、本身最想学医的学生,跨专业满怀热情的学生无法成为医学研究生?”也许,只是招生的老师被我的执著所感动,才会“一时冲动”地下了复试通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可是那时,中山大学已被我从备选名单上排除了,我最终的选择名单上,只有北京大学。我知道,如果北京大学没有录取我,三年的努力很可能就此付诸东流,但梦想可以修正,却不能妥协。
此刻的我,一边坐在电脑前,听着自己敲击键盘的声音,一边在积极地准备北大的考试。回想这三年来,我的梦想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期许,但我对于自己的选择,却是坚定而执著的。因为这个选择,就是我要的未来。我会更努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