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及其当前产业转化发展

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及其当前产业转化发展

  在经济转型期,文化产业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各地纷纷打出文化牌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绿色经济的主要手段,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最直接的投资驱动。如何开发挖掘文化发展资源,人们自然想到了名人、想到了艺术。多年来,名人热与文化艺术热在全国持续发酵,效益可观。如“黄帝故里”之一的陕西省黄陵县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年均递增27.2%,远超过当地其他产业(工业年增长7.7%,农业年增长9.3%)。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靠着“帝尧故里”,其旅游门票收入已由开发前的每年7万元提高到现在的千万元。据悉,四川省江油市包括李白文化产业园的相关大项目有10个,总投资7.3亿元。湖北安陆也有近1个亿的投资项目。河北省正定和临城为争夺“赵云故里”,前者要斥资修建“赵云故居”,规划占地30亩;后者计划中的“赵云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00亩。为庆贺朱熹880岁大寿,福建尤溪、建阳、武夷山和江西婺源四地合开了一份40亿元的“寿礼”:其中包括投资4.16亿元的尤溪朱熹故居景区二期工程,投资11.2亿元的建阳朱熹墓道神碑、朱熹祠堂、朱熹广场、半亩方塘等。投资3亿元的武夷山努力打造“理学圣地”游览区、“邹鲁渊源”游览区、朱子生活体验区、宋朝风情一条街。而江西婺源婺女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文公湖度假村等项目的总投资也高达24.45亿元。安徽涡阳仅筹建一个老子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骑青牛铜像就花了120万。
  据调查: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名人、通过地域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城市之间交通格局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在“全民休闲”与“拉动内需”概念支配下,靠文化营销城市成为一种必然,也因此产生许多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现象,尤其是名人故里之争。实际上,名人故里之争是对文化品牌的争夺,而争抢名人资源,建造以之冠名的文化景点是各地政府对“旅游”的最初级冲动,也是最容易操作的营销之道。
  河南省也不例外,几年前即已提出“旅游立省”文化发展战略。“旅游立省”即是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从自然观光型旅游转变为文化休闲度假型旅游;从过去旅游景区开发模式,转变为以“中心旅游城市加旅游休闲小镇”开发模式;从以观景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转变为以文化消费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协调开发的“双遗产”路径,打造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旅游文化产业链。
  “文化强省”的建设途径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它包括三个渠道:一是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业已申报成功的洛阳、安阳、登封文化遗产项目;二是突破博物馆利用的单一模式,向产业集聚的遗址公园模式转变,比如,河南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公园的规划构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
  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省南阳市的文化旅游集聚区。2011年1月,南阳公布了《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建设和大力培育南阳中心城区文化产业集聚功能,以做大做强、做宽做深南阳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在“中心城区”,围绕着“一山一水一卧龙”进行开发,即独山旅游观光区、白河城市景观带、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诸葛亮武侯祠为试点,集聚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众多产业。具体项目包括:1、把汉画像、诸葛亮等列为重要原创题材的影视产品开发项目;2、卧龙岗“三国文化源”,三国文化古战场遗址;3、四个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12个文化产业园区等。预计2012年,集聚区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4.15亿元;2015年,将达到14.35亿元。规划期末,集聚区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两万人,带动社会就业8万人。南阳的这个规划,清晰而又完整地呈现了故里经济的内涵。
  另一个例子也具有代表性,即河南省商丘市的虞城县。 2005年11月,虞城县的“木兰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县趁势打响“中国木兰之乡”品牌,面向海内外连年举办“木兰文化节”,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县城,立刻为海内外媒体关注。近年来,虞城利用这一品牌招商引资100多亿元。
  此外,河南省鹿邑县投入2亿元在老子故里修造了明道宫和太清宫;河南许昌批地200多亩修造了多功能“吴道子艺术展览馆”,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吴道子美术馆已经开工建设,这些投资项目或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无形中提升了地方知名度,成为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
  省内外许多名人艺术文化产业效应使许多地方动心挖掘,笔者也在此潮流中因为专业研究的便利“被”卷入一项工程浩大的艺术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与实践当中——以荆浩冠名的艺术文化产业项目,并有诸多观察与体验。
  荆浩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公认为山水画鼻祖,是山水画水墨理论的倡导者、实践者,是我国古代无可争议的“山水画圣”。在绘画上,他取法吴道子、项容之所长,笔墨并重,从而形成独特风格。由于对北方雄伟自然山川有较深的认识和感受,荆浩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壮观。荆浩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基础上重新创造和突破,成为站在历史巅峰的画家,《匡庐图》传为他的代表作品。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绘画创作,更在于他成熟的山水画理论。荆浩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诀》、《山水节要》和《笔法记》比以往的山水画理论内容更加深入、细致、系统。《笔法记》假托“笔法神授”,称其山水笔法为石鼓岩间一叟所传,实际上则是作者自己的毕生绘画实践之总结。其中荆浩提出了“六要”、“四格”、“四势”、“二病”、“笔墨”等诸多理论,即以自然中提炼艺术之真,将精神抒发置于技术性表现之上。他提出的笔墨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在强调笔墨致胜的同时,又提出“忘笔墨而有真景”的观点,将庄子的相忘哲学思想有机地融会在了山水艺术实践之中。可以说,荆浩的《笔法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方法与审美标准,成为山水画理论的基石,许多观点至今鲜活而无法超越。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鉴于荆浩在我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打造以荆浩命名的产业文化,从而带动地方文化旅游开发等是很好的思路。有意思的是荆浩也是我国众多被多地争取的历史名人之一。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时期人,宋代史料记载是“河内沁水”人,隐居于太行洪谷山。太行洪谷山就在河南省的林州市,这个没有疑问,关键是“河南沁水”有两种解读:一种说是河南济源,一种是山西晋城。这种争执也是推动该项目论证上马的最直接动因。
  如果撇开名人之争与利益之争,单从文化产业转化开发角度看,笔者认为发掘荆浩艺术文化项目很有价值。理由有四:一、它可以将传统荆浩山水画艺术研究深化、系统化。目前这一研究还停留于泛化与兴趣研究阶段。二、可以将学术研究与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文化产业,不仅实现其学术价值,还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切合目前我国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开创性地实践艺术文化产业转化,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四、以荆浩冠名的产业项目完成,可有效提升中原艺术文化的品位地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该文化产业转化项目的最积极介入者是河南省济源市与林州市,它们也是本项目策划实施的具体承担者。为了有效开发荆浩艺术资源,我们进行了前期周密论证,并提出将学术研究作为艺术文化产业转化的基础,建议成立相关组织,建立研究机制与研究方向。2011年4月,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结合中国国家画院与河南大学等省内高校,成立了“荆浩艺术研究院”这一研究社团,并通过了河南省民政厅、文化厅审核,国家民政部备案,目前该研究院已经开始运行,并批拨了正式人员编制。该研究院的中心任务即常规性开展以荆浩绘画艺术为主题的学术研究,策划、承办以荆浩冠名的多种艺术文化活动及产业项目。艺术文化产业转化升级牵涉到规划、项目、资金、政府、资源、环境等众多方面,在传统艺术文化产业转化升级过程中,政府、社团、企业、高校、学术机构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如何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使之密切协作,使学术研究与产业转化相互结合,互补发展,让产业转型具有可持续性等等,都是该研究院的重要研究课题,围绕荆浩艺术品牌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研究,是重中之重。笔者兼任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学术主持。
  在荆浩艺术研究院的组织统领下,论证与策划了下述产业项目:
  首先,创办“荆浩山水画理论国际论坛暨国际山水画双年展”。这一论坛展会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主办单位包括荆浩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主办单位的相关批文已经下发。
  该论坛拟每两年举办一届,计划将它打造成国际性高层艺术论坛与展会,展会规模初期由绘画引领,后期拟扩大至包括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美术、设计、实验艺术等多种类型,与类似国际展会活动接轨,首届论坛将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从全国来看,北京有国际艺术三年展,上海、广州有国际艺术双年展或三年展,而人口众多、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我国中部地区还没有类似规模的国际性论坛展会,在河南率先创办此项活动,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与历史优势,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该论坛计划的成功实施,将有效提升中原艺术文化品位,扩大学术影响,传播中原文明与地方风土人情,带动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的筹划、展会的组织等将为艺术文化发展管理带来实际的观察视野。
  其次,建造“洪谷画院”。这个产业项目的主要依托单位是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市处于太行山腹地,洪谷山风景秀美,但是旅游开发不到位,效益不理想。而此地原为荆浩毕生隐居地,是其创作、生活之所在,在其著作《笔法记》中有明确记载,在其著名山水画作品《匡庐图》中洪谷实景有清晰再现。以“洪谷”命名画院,名称响亮,知名度高,容易创出品牌,对当代画家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预计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画院建成后的经营、运作模式,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依照我们的初步设想,“洪谷画院”建设阶段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民间管理、艺术化经营等措施,将结合河南省内外著名画家与各高校美术院系,采取合作入股或作品入股等方式,将之建造成一座集艺术写生、创作、研究、旅游、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机构,自我“造血”,从而带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该画院主要功能性设施包括:高档艺术家绘画创作基地,高级艺术家休息养生场所,书画家写生创作基地,艺术展厅,中型会议厅等。建设计划占地300至600亩,标准化美术展厅1000平方。目前,荆浩艺术研究院、林州市政府、嘉亿集团已经联合签署建设荆浩艺术研究院洪谷画院备忘录,预计2012年7月底之前完成选址工作,2013年7月完成基建工作,2013年底试运营,2014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预期经济收入到2015年达到6000万元,三年内收回投资,增加就业岗位900余人。
  其三,以荆浩故里——济源市为依托单位、建造“中国济源荆浩艺术文化中心”。根据前期论证和已经提交具体方案,该艺术文化中收建设拟采取官办民助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使之成为济源市文化新地标。该中心建成后将把现在分散于济源市各处的艺术文化单位如文化宫、美术馆、音乐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艺术单位集中在一起,形成济源市艺术文化特区,形成集文化、艺术、娱乐于一体,连锁互动、高效便捷的艺术文化单元。济源市政府已进行建设规划与前期集融资,预计投资1亿元人民币。
  其四,拍摄以荆浩艺术为题材的电视片或故事片。设计利用当代影视技术将荆浩及其山水画艺术搬上银幕,扩大荆浩艺术的影响力,将传统艺术转化为现实文化经济资源。这方面河南省内外不乏成功的先例。荆浩一生是神秘的、艺术化的,有很多传奇或传说,通过整理与加工,可以创作成小说或剧本,搬上银幕,塑造直观艺术形象。根据前期研究,本项目前期拟采用专题片形式,后期将改编成电影故事片。塑造荆浩艺术影视形象并与济源市王屋山、林州洪谷山秀美风景相结合,会更进一步成就两地旅游业发展,有效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其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一活动是荆浩艺术在当代产业化发展转型的另一实际应用项目,需要精心规划,其可行性与实施要素均需进一步科学论证。
  此外,与上述各项以荆浩冠名的产业项目相关联,还有以下几个具体项目:计划在济源市中心塑造大型荆浩铜像,塑像前期征稿工作已经启动,由中国国家画院具体负责组织、遴选与实施方案。再就是复原荆浩墓,荆浩死后葬于济源原籍,历史上存一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墓冢,“文革”期间被毁坏,它的复原将使荆浩艺术文化项目更加系统化。同时,启动以荆浩艺术研究院冠名的各种艺术展演活动,如已经开展的“金龙舞春”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信阳茶文化节书画展、荆浩杯全国书画比赛等。此外,还与河南著名酒厂联合推出“荆浩粮液”,此品牌已经通过国家商标注册,旨在以此提升荆浩艺术文化的知名度,使这一文化品牌更具广泛性。可以说关于荆浩艺术文化产业的诸多项目会陆续出台,其最终构想是将荆浩艺术品牌打造成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名牌,实现荆浩艺术产业综合化、人文化、经济化与可持续化。
  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是目前各地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升级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都有异常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关键是如何选择?如何将历史转化为现实?如何由纸上所得变成直接效益?这诸多问题都是人们正在努力探索、迫切需要解决的。上述以荆浩冠名的艺术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与开发,既有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又有相关学术团体与高校学者的积极参与,还有可以预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成果,具有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应用紧密结合、走学术与产业发展并轨、学术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直接关联的新路,也许会是一个鲜活的示范。尽管这种探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疑问,还不够全面与成熟,还需要更切实、更深入的研究论证,还需要后期更切实的总结与调整,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然而它毕竟迈开了开发的脚步,没有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因此也不无价值与启示。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更新时间:
    电视专题片中声音的综合处理艺术与技术
    浅谈电影《不准掉头》声音处理的艺术魅力
    杂技艺术中的民俗文化色彩
    论杂技艺术的创新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国杂技艺术的创新趋势
    关于杂技的市场化发展与艺术传承
    杂技艺术的表演美和形体美
    杂技艺术的创新
    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浅谈湖南杂技艺术发展理念
    浅谈杂技艺术的包装与舞台呈现
    杂技艺术家金业勤 从老天桥一路走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