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环境正义理论纳入生态批评研究方法之中,是生态批评“第二次浪潮”的显著标志,所以这次浪潮也被称为生态批评的环境正义修正主义。环境正义修正主义引发了生态批评家对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审视。本文旨在通过对环境正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它与生态批评的结合进行追溯,建构起一个平台,让读者更加了解环境正义修正主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环境正义;第二次浪潮
一、环境正义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正义起源于一系列以社区为单位的抗议运动,抗议有色人种社区、弱势群体社区很不公平地被暴露在污染中,从而承担了更多的环境负担。1982年的沃伦抗议拉开了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沃伦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县,以非裔美国人和低收入的白人为主要居民,同时它也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有毒工业垃圾倾倒和填埋场。1982年,生活在当地的非裔妇女和白人自发组成人墙封锁住了供载有有毒垃圾卡车行驶的通道。此次抗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因为它首度把种族、贫困和有毒垃圾所产生的环境后果联系到了一起。此后,许多由社会问题而引起的环境问题被进一步的调查和揭露。
1987年,一份由基督教联合教会发起的关于种族与环境问题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环境问题与种族因素和不公平的环境政策的关系:环境非正义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有意分配的结果。这份报告公布后,各种各样的争取环境正义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年,一本名为《必经之路:为环境正义而战》的小册子问世,其中详细介绍了沃伦抗议运动,并首次使用了“环境正义”一词。“环境正义”这一概念由此诞生。
199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首届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峰会,这次峰会掀开了环境正义运动的新篇章。与会代表们经过激烈的探讨后,一致通过用17条“环境正义原则”作为日后行动宗旨的决定,并宣告了环境正义拥护者们与主流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不同的环境立场。著名的环境正义拥护者戴安娜?阿尔斯顿表示:“对我们来说,环境问题不能狭隘地予以解释。在我们眼中的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种族的和经济的正义交织在一起的。在我们看来,环境就是我们生活、我们工作和我们玩耍的地方。”【1】
至此,环境正义运动已由自发的草根运动,发展成为有共同宗旨和目标的、有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种团体。环境正义的理论也在环境运动的实践中日趋完善。
环境正义认为主流环境保护主义所倡导的通过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物种的方法来解决当今的环境危机,只能解决部分危机。环境正义认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才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单纯的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环境问题,而忽视从人与人复杂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环境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在环境正义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抽象、孤立地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外,它总是与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联的,它也总是通过人与人的各种以利益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所以“脱离社会关系的自然关系式不存在的,离开社会讲自然关系是不现实的”。【2】由此,环境正义认为,当今的环境问题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而其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危机。而人与人社会关系危机的根源就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特权等级制度和支配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享有支配和主宰另一部分人的权利。享有特权的那部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又能保护自己“后院”的环境,就不惜牺牲另一部分无特权的人的资源和环境来达到目的,但是他们这种肆意的支配和掠夺的行为破坏的不仅仅是无特权人们的生活环境,从整体和长远上看,更是加剧了整个人类的环境危机。所以,环境正义认为,人们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么就应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着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和支配观念,才有可能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和谐、安全、可持续的环境。
环境正义以17条“环境正义原则”为行动宗旨,以“改变环境污染不均衡的多分布在有色人种社区和穷人社区的现状,保证人们共同享有生活在不受环境恶化和污染所带来的危险的环境之中的权利,争取人们可以平等的获取能维持生活和文化的自然资源的权利”【3】为目标,为实现和谐的、安全的、可持续的环境而努力奋斗着。
二、生态批评中的环境正义转向
环境正义不仅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动荡,而且也极大地震撼了文学领域。意识到单纯地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并不能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问题,许多生态批评家的视角已由以环境为中心转向了以社会为中心。正如t.v.瑞德指出的:生态批评不能被看做由享有特权的白人组成的领域,不能被看做一个白人与荒野戏耍而其他人被禁锢在城市“丛林”的地方……毫无疑问的是,当环境批评也同样为工人阶级和有色人种立言而不是无视他们的环境困境时,环境批评将会变得更有力量更加强大。【4】《生态批评读本》的编辑之一,格罗特费尔蒂也曾强调,把环境从与它密切相联的人类社会中抽离出来,将会削弱生态批评的批判力度。
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劳伦斯·布伊尔以视角的不同为区分,把生态批评分为两次浪潮,即“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虽然这两次浪潮不是清晰而有序的)。第一波生态批评是从以环境为中心的视角来看待环境问题的,它把“环境”等同为纯自然的环境,认为环境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地方。第一波生态批评家提倡的是“人类应当通过加强对非人类世界的伦理关怀,来重新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和价值观,惟有如此,才能拥有一个对人类和非人类来说都更加美好的世界”。【5】然而生态批评第二次浪潮中的环境正义修正论者们却认为,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早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不受人类影响的纯自然环境早已不复存在,由此,环境问题应不仅仅单纯地放在自然环境中去考察,而是应该放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去考查。布伊尔也意识到:把注意力集中在等同于“自然”的“环境”、把自然写作看做最具代表性的环境文类,都是过于局限的;一种成熟的环境美学一定要考虑到:无论是繁华都市和偏远内地之间,还是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的关注之间,都是互有渗透的。【6】所以环境正义修正论者们提倡用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来分析当今的环境问题,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只是环境危机的部分表面原因,而环境危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失调。
把环境正义理论应用到文学研究当中,环境正义修正论者希望生态批评家把文学与环境研究的重点转到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关注上来,通过揭示文学文本中反映的由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失调对环境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的文化内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把协调人与人社会关系作为解决环境危机的首要手段投入到环境实践当中。环境正义修正论者给了少数民族作家更多的关注,如日裔美国人山下凯伦、艾柯玛族诗人西蒙﹒奥提兹、契卡索诗人兼小说家琳达﹒霍根,同时也放眼全球,将墨西哥小说作家安娜﹒卡斯蒂洛、日本小说作家石室道子等作家纳入其研究的视野当中。【7】他们把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由局限于白人主流作家的研究扩大到对少数族裔作家的研究,乃至对其他国家作家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批评的文学文本。
综上所述,把环境正义纳入到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中,不仅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深化了生态批评的研究主题,而且扩大了生态批评的文本范围,环境正义修正论者确实引导了生态批评的第二次浪潮。但是环境正义修正论者还要清楚的意识到:要变成生态批评内部的“改造者”,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重大的责任要背负。正如布伊尔所说,要把环境正义带入生态批评,只是多几篇文章、多几个会议议题是不够的,必须有对这个领域整体进行一次根本性新思考和新行动,正如环境正义理论和时间正在引发一次对所有环境运动的根本性新思考一样。【8】
参考文献:
[1]侯文蕙.雨雪霏霏话杨柳[j].读书,2001,(6).
[2]王超.环境正义对环境问题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3).
[3]adamson, joni, meimei evans, and rachel stein (eds.) 2002.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der: politics, poetics, and pedagogy.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4.
[4]reed t.v. “toward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ecocriticism.” in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der: politics, poetics, and pedagogy, edited by adamson, joni, meimei evans, and rachel stein.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2.157.
[5]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26.
[6][7][8][美]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m].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