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改造式公园,在设计中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一种结合,其中有着中国道家思想的体现。道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艺术价值是艺术设计者参详的目标。岐江公园的设计理念与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审曲面势”等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岐江公园 现代设计 道家文化 返璞归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人们在深刻剖析工业文明带给城市的利弊和失衡后,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对待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如何构建适宜人居住的新型环境问题,这是人类生存与环境变革共同进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广东省中山岐江公园是一个占地面积为11公顷的休闲式公园,是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中心主任俞孔坚主持并设计的。岐江公园在原粤中造船厂旧址改建而成,粤中造船厂是20世纪近50年来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山由一个农业小镇发展到中型现代化城市的历程。因此,俞孔坚提出保留其造船厂的一部分建筑和器械,并对一部分生硬、陈旧的工业遗迹进行整理、提炼,并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具有休闲性和观赏性。岐江公园的设计理念与中国道家文化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道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道”,“道”是一种拥有丰富内涵的思想。首先,“道”的概念具有虚无性(即抽象性)。正是由于其含义的不确定性,最终使得人们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文化对事物进行阐述,也正是这种人人都能够使用而人人无法界定其内涵的思想,使得“道”这一观念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被人们普遍地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去。同时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包容性,使“道”成为了解读中国艺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设计是一门具体到如何去操作、如何去使用的学科,因此,在探寻设计的时候,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而“道”这一概念能够把人和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岐江公园的设计风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具备着中国传统设计思维。笔者就从道家的“有无相生”“审曲面势”“天地材工”“返璞归真”等观念出发,对岐江公园的道家思想进行阐述。
一、有无相生,各随其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这些生活中极为普遍的语言词汇包含着许多辩证的思想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学,如果将这些思想引入设计中,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许多想象丰富的空间设计作品。
在岐江公园的设计理念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为突出的是公园中的万杆柱阵(图1)。在保留下来的铁轨的两侧,安置了许许多多的钢柱林,钢柱群整齐排列成一个个方阵,虚实相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交换空间。而其中的虚空间看似是一个无形之境,却又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独特匠心,正是笔锋未到而意境已至,既保存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特征,又使人联想到生态循环的空间形式。
“有无相生”或许是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有”,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实际存在的实物;“无”,可看成是一种无相无象的抽象的存在。“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形成一个辩证性的观念,发展至设计艺术中,便是有容乃大的“空白”。“空白”就是设计者按照设计画面反向思维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想象空间,它具有实际的愉悦性、错视性、想象的投机性等。在空间设计中,虚空间是一种无形的却又真实存在的一种气场,我们可以看成是文章中的言外之意或者音乐中的弦外之音。
二、审曲面势,各随其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道德经》
“审曲面势,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这是张衡《东京赋》中的诗句,指工匠做器物要仔细察看曲直,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材料。要依循自然之材的性质和形状,加以发挥和利用,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换取最大的功用。
在岐江公园原址上,有许多原粤中造船厂所遗留下来的建筑和物件等,在设计的时候对这些物件并不是一味地拆除或重建,而是通过不同的环境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如内湖的两个船坞(图2),其中一个被插入当代膜结构设施,而另一个仅仅刷了一层漆。这两个船坞形成了强烈的新旧对比,这就是审曲面势的典型。老子讲究顺其自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对事物进行最少的改动就能发挥最大的功能,这就是道家文化中的重点思想之一。(转第7页)
(接第30页)
三、天地材工,各随其宜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考工记》
早在古时,人们就对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天有时”代表着天气以及时机,“地有气”彰显着地域文化特点,“材有美”强调着设计材料的质量,“工有巧”讲究的是设计者的能力。每一个成功的设计除了考虑需要优秀的材料、设计者的能力以外,还要顾及时机与地域文化。对于历史的研究或许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揭示这段历史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岐江公园在设计风格上可谓是集百家之长(图3)。首先是运用丰富的岭南植物和园艺所产生的含湖环境,其次,在整体格局上借鉴了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中山作为一个著名的侨乡,在公园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几何图案之美的景观。再者,借鉴现代西方环境主义对于旧城改造的思想,把公园中的许多建筑形式都进行保留,并在这一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手法加以重现。那高低错落的树林、内湖和岐江的呼应,钢构件和芦苇丛的交替,其中透着复杂与简单、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在这里被巧妙地融合成了一体。这种新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和时代文化的传导,同时也彰显了岐江自己的个性。
四、返璞归真,各随其境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
道家文化一直都主张保持人性的自然本真,反对用礼仪束缚人性。在中国的设计艺术史上,一直都十分推崇“淡”,在中国画中,“淡”代表着简淡、清淡,正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所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古代文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是一直都没有停止的。
岐江公园有着许多的景观设计,都在追寻着道教的返璞归真的简约之境。如在公园的内湖有着栈桥式湖岸(图4),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乡土植被、芦荟、荷花等,轻轻走近犹如进入了大自然一样,胸襟突然被一种平淡所代替,这就是诗意的“淡”。而竖立在岐江边的双塔,由两个旧水塔改造而成,一个是包着玻璃外衣的“琥珀水塔”,是一个能够吸收太阳能而发出荧光的灯塔;而另一个是脱去水泥外衣后的“骷髅水塔”,这是一种完全由钢筋所围合而成的塔柱,没有任何其他装饰,以其严谨的结构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是工业的“淡”。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岐江公园景观设计所领悟到的一些关于道家文化思想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一些想法,道家文化在内容、形式以及审美观念上都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应该在保持自己特点的情况下与其他文化进行交融,发掘具有自己特点的观念系统,从而形成真正的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形式。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孔祥伟,李有为.以土地的名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王宏香.无中生有——论平面设计之空白[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