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审计机关头等重要的任务,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通过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有助于支持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源头上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审计机关实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以来,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治理市场经济秩序、规范财政资金运作、促进干部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以支出改革为核心内容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正在逐步推开,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改革的重点。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必将在预算管理的形式上、内容上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管理格局。因此, 预算执行审计必须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有效促进财税部门依法行政,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的运作。通过对部门财政资金收支的审计监督,跟踪其收支是否合规合法,从而揭露行政部门在组织财政收入、使用财政资金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促使其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正视预算执行审计中面临的问题
1、指导思想不明确,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部门预算的细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等一系列改革方案都预示着预算执行审计的内涵将进一步扩展,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涉及到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本级地方税务部门及其直属分支机构、本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本级金库及下一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往往机械地参照上级模式,延续财务收支审计的路子,把重点放在财政部门本身的违规问题上,出现了“财政审计年年搞,年年还是老一套”的局面,导致“同级审”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财政审计思维方式,转变审计思路,根据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把审计监督贯穿于财政预算的全过程,一方面抓预算编制审计,一方面抓预算执行审计,从预算收入入手,着力于预算支出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旨在逐步健全和完善财政预算体制,促进财政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2、审计层次不高,缺少创新意识,审计重点不适应财政体制变化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职能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方式和方法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相对形势的发展较为滞后,目前的本级预算中执行审计大多数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涉及效益性审计的内容不多,审计报告关于预算管理体制中深层次问题反映不透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对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不大,审计的层次有待于提高。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待提高
预算执行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对象,如财政、地税、金库等部门大多使用计算机进行制证、记帐和编报,其大部分会计核算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出的,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就难以达到审计目的。因此要在审计手段上,改革传统的审计方法,研究和开发预算审计的计算机软件,采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成果。
二、顺应公共财政体制变化,适时调整预算执行审计内容与重点,探索预算执行审计的新思路
(一)把预算编制的审计作为审计的出发点
现行预算执行审计监督范围和内容包括预算执行和决算,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其目的是促进预算编制的合法、合理、真实和准确。预算和预算编制为总预算和部门预算执行及预算的结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是预算执行的依据,预算编制的好,对预算执行有良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近年来,财政部门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和完整,致使预算执行存在问题表现有:年初财力测算不足、年度追加预算较多;多列结转下年支出,预备费动用不合规,部分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有些支出预算批复迟缓,影响了资金的及时安排和使用等,因此,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出发,有必要对预算和预算编制进行审计。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的重点是看预算编制是否合法、细化;编制依据和标准是否充分、合理;预算收入是否真实、可靠;预算支出是否合法、合理;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预算和预算编制的效益性如何。审计重点由盯住决算转到预算上来,监督前置,增加透明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编制。
1、审查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法,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预算编制有无细化到明细科目、具体部门。
2、审查预算编制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编制,彻底改变基数加增长的做法。
3、审查预算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重点项目支出。
4、预算审查编制标准是否合理,人员经费标准、公共经费定额是否合理,专项经费是否有政策依据,重大项目支出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有可行性预测。
5、审查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由于部门预算组成了政府预算,因此,进行预算编制审计,除了审查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外,还应抽查部分政府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主要审查是否按照收入类别逐项核实各项收入,尤其应审查是否包括了全部预算外资金收入,行政性收费好预算外收入是否列明具体单位好项目,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多报、虚报项目支出。
6、审查预算和预算编制的效益性如何。在审计预算和预算编制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预算编制的效益性。主要审查部门预算是否以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为基础,编制是否完整、科学,掌握部门预算内外资金总量,监督财政安排的部门预算指标结构、规模和项目落实情况,纠正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分配不公,防止和消除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损失浪费和腐败隐患,另一方面有些单位苦于资金不足不能全面履行职能。
(二)把效益审计作为审计的着力点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预算执行的结果,是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后取得的效果、以及政府部门和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和运行绩效的具体体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好,对预算执行有良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反之,则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产生不良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其目的是促进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重点是:政府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运行是否有效;专项资(基)金的使用是否合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是否科学。
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和预算收入的增长,今后财政资金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产品(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保障的需要,这样社会公众就会更加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迫切需要对财政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因此,预算执行审计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得和用得“对不对”、“实不实”,更要关注用得“好不好”,目标取向上要从传统的侧重于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上,转变到重点评价财政资金的效益上,将效益性审计和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效益审计路子。在人力支配上,以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为主要方向,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要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定比例,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在审计方式上,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每年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要占整个项目的一半左右,把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效益审计方法进行实践;在审计范围上,以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对象,每年安排审计或专项调查的资金总额要占政府性资金的一半左右,把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在审计目标上,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每年安排的效益审计项目要全部向社会公布,把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和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三)、把预算执行的程度作为审计的重点
预算资金的拨付,是预算执行的主线,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预算资金按年初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足额的拨付,对预算执行的结果有较好的促进和规范作用,反之,则对预算执行结果和资金管理产生不良影响。预算支出制度改革后,预算资金除部分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外,大量的拨付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等专职机构来具体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从完善预算支出改革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的角度出发,预算执行审计中应加强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与部门和单位之间资金拨付的审计,重点审计:
1、财政部门的资金拨付是否及时
预算资金的拨付,是预算执行的主线,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主要看财政资金拨付是否及时;部门和单位的资金拨付是否合规;预算单位与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之间预算资金拨付和结算是否准确。审查好国库部门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向本级预算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拨付预算资金,有无无预算、无计划、超预算、超计划拨款和调度资金,有无向非预算单位拨款或越级办理预算拨款的违规拨付资金等。采购中心是否按规定划拨、结算和采购资金。国库支付中心业务流程中指标审核、计划审核、直接支付审核、授权支付审核、支出日报审核和会计审核六项审核操作是否规范,有无流于形式。
2、部门和单位的资金拨付是否合规
主要审查主管部门是否存在截留、挪用下级预算单位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是否违规由零余额账户向自有资金账户拨款的现象,有无严格按照预算下达的科目申报用款计划,年终是否及时与代理银行核对支用额度,有无按规定及时、准确报送年终结余资金报表。
3、预算单位与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与接受财政拨付和结算是否准确。
主要审查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与接受财政拨款数额较大、所属二级机构多的一级预算单位资金拨付和结算是否及时、准确,有无时间较长或异常业务的往来款项,可沿着资金运动的轨迹,从国库支付中心和政府采购中心,到主管部门和单位,延伸核对至所属二级机构甚至三级机构,一查到底,弄清楚资金的最终的去向,确保预算执行结果的正确性。
(四)、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
1、将审计调查的一些专门方法运用到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将以部门单位的审计为主线和以问题为主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查找同类问题与延伸审计单位结合起来,围绕一些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调查,除了采用常规的审计技术方法外,还可采用审计座谈、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2、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深化和完善,财政、税务等部门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已经很高,但不少审计机关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相对滞后,预算执行审计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模式上,这已经成为制约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因此,应力争使审计电算化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的电算化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掌握和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工具来使用,这将大大提高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认真学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监督法》。监督法要求,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它给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预算和预算编制的审计,还是预算资金拨付的审计,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仅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系统工程中的具体组成部分,三方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既要从财政部门入手抓住源头,又要根据审计实施方案有所侧重,搞好预算执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