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多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运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是否恶化了金融危机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的界定及近期的修正,然后阐述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通过雷曼案例指出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方案,并对我国非活跃市场条件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公允价值;非活跃市场;估价技术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因其潜在的相关性被会计界认为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一点在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fasb、iasb等机构在不断地改进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投资者的恐慌和信贷的萎缩,许多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不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产品。如何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主要来自于两个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在2006年9月fasb发布的sfas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并进一步解释其计量目标是在“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这种假设交易(a 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中确定其脱手价格( exit price)”,而有序交易是指信息在计量日前向市场公开,并按通常惯例允许涉及同类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行为。强调了公允价值的公正性、不确定性(假定性)和时效性3个方面的特征。
(二)雷曼案例分析
次贷引发的信用危机蔓延到整个美国的债券及信用市场,而信用市场的混乱致使次级债、cdo、cds等衍生产品迅速贬值,大量持有这些金融头寸的投资银行、房贷公司乃至保险公司因此不断减计资产、大幅亏损,其结果是这些公司的评级被下调,又引发其他相关资产更进一步的贬值,其最终结果是部分金融企业或者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困难无法对其评级下降的债券提供抵押和担保,而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事实上雷曼持有的直接的次贷证券并不是很多,约28亿美元,现在出问题让其倒下的并不仅仅是“次贷”类的证券。由于信用体系的崩塌和房价的下跌,使得更多信用好的人也选择违约,更多资产将陆续出现问题,次贷的窟窿也会越来越大。雷曼倒下了,众多持有雷曼债券的机构也不得不继续减计资产,原来“优”的债券变“次”了,很可能有其他公司因此而倒下。
(三)由雷曼案例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
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第157号准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市场交易极不活跃的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世界中,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对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aig公司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在市场交易极不活跃时,次贷资产的损失只是暂时的,因为住房价格下跌的势头最终将会扭转,动荡市场下的市价并不能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失灵的市场也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合理的衡量标准,这时,如果允许银行根据对这些债券的长期价格的内部估计来定价,就不会产生因依照动荡市场下的价格计价带来的信贷紧缩。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也提出了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
四、我国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的缺陷及建议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时间还很短,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