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此次全球 金融 危机,一方面暴露了决策者的决策错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本质上仅是一种公允价格,价格不是价值,价格波动频繁,尤其对于金融产品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优化市场环境、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公允价值统一框架、建立完整和系统的公允价值估价程序、扩展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引入风险披露、加强特定行业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管才是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次贷危机
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让公允价值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在国际上面临着尴尬的处境。那么,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改进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是当今理论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国际 会计 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则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我国《 企业 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32相近,将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中,sfas157的公允价值定义被认为是目前最规范、最严谨的。公允价值计量被国际上广泛认可与应用的最大理由是:其较之 历史 成本计量能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从目前的理论界来看,对公允价值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单独的属性或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属性的组合属性。比如,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及现行成本有所区别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常勋(2004)指出,公允价值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或综合)的计量属性。王建成、胡振国(2007)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在“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 发展 起来的具有“复合”性质的计量属性,基于“时态观”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其计量基础是现行的或正在进行的市场交易,而不是已有的交易意愿以及由此达成的契约。宋京津(2008)认为,公允价值是其他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变现价值、现值等)在“真实与公允”观上的体现,如果说其他计量属性是种静态的计量(现在发生、现在重置、现在处置或未来折现),那么公允价值就是一种动态的计量。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是一个检验尺度,它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只是一种估计值。比如,李明辉(2001)指出,公允价值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该金额是双方都愿接受的公允交易的价格,并且交易应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应尽可能地小。卢永华、杨晓军(2000)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可见,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力图表明,它是一种公平交易的价格,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交易的判断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人对待同样的交易,也可能因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持有不同的观点。
二、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目前,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人们错误地使用了公允价值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替罪羊,其目的是试图转移重点,真正的根本因素是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市场缺乏监管、规范。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对全球市场承受当前的混乱局面并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的 经济 紊乱至关重要,对会计计量方法横加指责的方式无益于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再如,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改变会计准则,比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
(二)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了它自身的缺点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好的准则,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熨平波峰的作用。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规定,企业应该对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最佳代表是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他们的确看到了会计准则公允计价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正和公开”的缺失使得市场的定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使得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但比最先预估数据,甚至可能是比实际损失更为巨大的账面损失。由于企业实施了以市场定价的公允价值记账的方法,必须定期根据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确定自已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导致该企业自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爆出巨额的资产减值,而资产减值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徐蕴颉,2008)。在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资金流动性较弱的环境里,资产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赵鹏飞,2008)。从信息观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仍是相对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和财富变动的信息(黄学敏,2004)。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1.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2.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而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3.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己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
公允价值计量被国际 会计 界认为是最恰当也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其局限性,公允价值从本质上讲仅是一种公允价格,价格不是价值,价格波动频繁,对于 金融 产品而言更是如此。公允价值仅是计量日的一种假设或潜在的现金流,在假设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公允可能已变成不公允,有时哪怕这个过程很短暂,也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要辨证地看待,公允价值计量仅仅具有相对意义上的相关。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仅是一种概念,严格按概念定义取得公允价值并不容易,于是估价成为一种选择,而运用估价技术得到的公允价值很难被认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允性。 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其本身隐含的巨大潜在风险。只有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其相关性优势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一)优化市场环境
我国在2001年之前应用公允价值时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用上存在差异的根源也在于对可靠、公允价值取得环境的担忧。王军(2005)指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