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科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专业学科,正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知识经济的新要求使得我国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会计工作、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会计环境,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是当前会计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会计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会计教育的特点。要深化会计教育改革,就必须在坚持教育改革基本方向的同时,兼顾会计教育改革的特点。当前,改革原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如何根据会计教育的特点,找到一条会计教育改革的正确道路,是许多会计学者正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理解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仔细推敲,“能力”这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能力”看作是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把能力理解为已经具备胜任会计职业各项具体工作的才能和技巧,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经过学习和实践,进入会计职业时在既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
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代表了两种能力研究方法的区别。第一种理解称为能力要素法(也称投入法),这种研究方法着眼于从投入的角度列举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念等。能力要素法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这些能力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来表达。第二种理解称为功能分析法(也称产出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起点是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将能力定义为预备人员在进入会计职业时在规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强调的是教育和培训过程的结果。
在研究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和完成其任务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系统化,所构建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体系一般称为会议员能力框架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构建方法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会计职业团体相继开展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促进会计职业发展,改进会计教育,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力要素法(投入法)与功能分析法(产出法)。
采用能力要素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在财务会计、审计等标题下分别列出从事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要求以及相关的技能。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3年4月发布的iep-2《培养有能力的会计师》中,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分为六大类: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性知识、智力能力。其中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中包括职业价值观、领导能力、战略性思维、判断力和风险分析能力。技术性知识构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了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的内容。智力能力反映了人的基本素质。能力要素法在美国进行的一些能力研究中有所应用,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没有功能分析法详细,但是更倾向于关注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的卓越表现所具有的特点,并着眼于未来的需要来确定那些对长期的职业发展有价值的技能,而不是那些在特定工作领域应具备的、容易迅速发生变化的工作要求。
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描绘一张功能性导图,图中会列出会计人员在核心的关键工作领域以及决策和功能性领域所从事的工作,然后将这些领域逐层分解为各个单元和要素,再为每一个要素设计适当的表现标准,通过以层次不断提高的细节来描绘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3年发布的《特许会计师导图》就是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范例。采用功能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将不同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分解为详细的单元和元素,确定每一个元素应达到的标准,用会计人员的实际表现与各标准对照,全面评价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在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时,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也可以融合使用。显然,对改进会计教育而言,采用能力要素法比较合适,而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功能分析法更加恰当。
(三)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国外经验
国外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和发布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承担。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各会计职业团体已经发布了各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文件,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三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性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客户中心,技术。
此外,该框架还进一步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的能力和低机会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年发布了《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核心知识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12月发布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一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具体有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有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下我国会计教育问题
(一)培养目标发生偏差
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毕业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而不是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如何学习会计的方法和能力,为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即会计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还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会计师这一基本问题还未解决。
(二)教育层次界定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各层次课程交叉重复现象突出。专业知识课程与专业发展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三)过分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轻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
会计教育目标的偏差导致会计教学过于关注簿记技术和会计准则、制度,忽视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培养。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组织、谈判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时间管理、承受压力和辨别能力。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很少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师生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使得学生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难以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一事项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一)会计教育目标
根据“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可将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于:会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二)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上述会计教育目标,有必要改革目前的会计课程体系,变知识型目标驱动为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而非能力培养。以能力型目标驱动的课程体系,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由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发展的目标构成。
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它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1)内容: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会解决什么问题?(2)行动:如何使用这些知识?(3)环境:使学生知道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这些知识?(4)考核: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并对每一授课单元指定阅读书目,并不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考试时不以一本教材的观点为答案,允许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观点为背景进行回答。
(三)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设置
一是一般教育课程。开设一般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慎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建立听、讲技巧,使学生明白研究的步骤,积累一定的历史、国际和跨文化知识,提高对科学与美学的欣赏品味并能运用适当的价值进行决策。二是一般商业教育。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财政、市场、经营、组织行为等一系列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的活动及部门设置特点,了解总经理如何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三是一般会计教育。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是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应当以信息的辨认、衔接、沟通与使用为中心,表现出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发展和沟通过程的本质。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课程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组织中的决策和信息;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财务信息与公开报告,包括查账证明;会计职业界的知识。四是专门会计教育。只有在获得一般会计、组织和商业知识后,才能进行专门会计教育。进行专门会计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专门研究的会计教育,即在前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信息系统、审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以及国际会计等较为高深的课程。
按重新确立的目标改进会计教育,不仅需要建立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还需要在改进会计教学方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转变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