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允价值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与以往计量属性不同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公允价值的交易假定性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最大挑战;公允价值体现的全面收益观拓展了实现原则的内涵;对收入和费用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公允价值“真实与公允”的本质满足了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原则的影响
1.挑战历史成本原则。按历史成本原则,形成历史成本的交易的双方是特定的、真实的,注重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初始计量,而假定不会发生大幅的变动以至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不会发生严重的偏离。不论外界发生何种变化,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量而不确认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动,因此,历史成本计价使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是过去未分摊资产成本的余额,使资产负债表失去了意义。而公允价值考虑了资产和负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交易并不一定实际发生了,资产的公允价值等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从而在理论上反映了时常对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的评价。公允价值强调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就必须反映。
2.拓展了实现原则的内涵。传统的实现原则立足于可靠性的考虑而把收益确认建立在“已实现”基础上,收益表只确认已经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的特定交易的结果,而那些价值已经发生变化但尚未实现的事项和情况的影响无须在收益表上体现。这就忽视了收益实现的潜在时间性差异和累积影响,导致价值增值期间和收益报告期间的人为分割,过分重视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而公允价值采用的全面收益观则将收益确认从“已实现”拓展为“已确认”,对于尚未实现的净资产变动项目,如果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可以将其转换成现金或其他资产的要求权,则允许在全面收益中加以确认。
3.更好地遵循了配比原则。目前一般认为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另一方面要求进行配比的收入、费用、成本之间应具有经济内容和性质上的必然因果联系。实际上,配比原则还应有在计量方面进行配比的含义。在历史成本模式下,运用配比原则时配比中收入与成本不是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收入是按现行价格即现行收入,而与现行收入相配比的销货成本却是历史成本。虽然计量单位都用货币计量,但计量属性存在差异。而真正从产出角度来计量的属性是体现资本增值的公允价值,而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进行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时,企业利润中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还包括价格变动引起的持有利得,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对于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更科学合理。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遵循了配比原则。
二、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更好地满足了相关性原则的要求
公允价值因其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充分吸收市场价格中蕴涵的信息,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其具有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了传统领域。目前,虽然实证研究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更具相关性”的说法褒贬不一,但在理论界,认为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优势的观点始终是主流。以sec 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是面向市场,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的,它强调现实、有秩序的交易,而不是强迫性交易。
2.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来源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它指挥着人们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用的用途上去,并促使人们采用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利用这些资源。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来源于价格机制的引导,“价格能廉价地、迅速地传递信息,同时也鼓励资源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对此做出反映”。因此,由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价格信号的引导;错误的或不真实的价格信号会引导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以至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公允价值立足于有序交易,是最贴近资产真实价值的价值信息。这种信息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也有助于正确预测企业目前及将来的现金流量,从而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而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正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是他们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如fasb在其颁布的fas no.133中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用公允价值对企业当期资产、负债和收益进行计量,并将计量的利得或损失予以披露的全面收益表则真实反映了企业收益客观存在的变动,使收益更夯实,而且所产生的全面收益使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的尽可能融合成为可能,这实质上是改进了财务业绩报告、提高了会计收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3.因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及时性使得公允价值信息更具相关性。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如果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例如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在法律上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为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掌握已发生业务的信息基础之上,还能了解正在发生的和未来预期发生的信息,尽管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尚未全面履行,但在会计上也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但其苦于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对此显得力不从心。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地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应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所以公允价值反映当环境变化时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信息,这自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总之,公允价值反映了现在的经济状况即报表使用者作出他们决策的环境,是最具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二)公允价值符合可靠性原则
公允价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供与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从提出公允价值以来,其相关性不容置疑。人们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因此它更具有相关性而可靠性较差,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来就很难“鱼与熊掌兼得”。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就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现行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极端背离,缺乏可靠性。尤其在市场程度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在缺少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市场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估计的会计信息能够具有可靠性呢?
我们要认识到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是因为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由于人们的认识、判断能力的不同,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一致的信息。衡量可靠性的三个指标,一个是可验证性,即不同的计量方式将达到同样金额的可能性程度。另外两个尺度是中立性(即金额是对被计量的目标采用一种无偏见的计量结果)和反映真实性(即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
在西方价值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商品的真实价值是供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均衡价格,然而,在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实际交易价格并不一定就是均衡价格。经济学家们通常假定实际交易价格有逼近均衡价格的趋势,这种假定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市场机制有一种由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向心力,它总是不断地把实际价格推向均衡价格。所以,如果存在一个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实际价格就会趋于均衡价格。因此,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价格机制是实际交易价格趋同于商品真实价值的前提条件。公允价值是在有序交易中形成的交易价格,而有序交易强调报告主体对出售的资产或转让的负债这种交易是在计量日之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交易的常规性交易,而不是强迫交易,因此公允价值是站在市场角度在当前供需条件下一种最接近均衡价格的交易价格,因而是资产价值最真实的表现。
就衡量可靠性的三个指标而言,公允价值显然比历史成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并且更为中立,只是在可验证性方面无法与来源于实际交易,且有据可查的历史成本相比。
因此,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可靠性的问题,对可靠性的怀疑实际上是对市场有效性和评估技术可靠性的怀疑。只要市场是有效的,评估技术是可靠的,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2]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3-6.
[3]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44-50.